低碳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探讨
周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周莹,. 低碳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探讨[J]. 金融研究杂志,2024.11. DOI:10.12721/ccn.2024.157104.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探讨了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分析了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挑战和机遇。通过研究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本文旨在为企业如何在低碳经济中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低碳经济;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DOI:10.12721/ccn.2024.157104
基金资助:

引 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目标。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环境责任,更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其经济管理策略,以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本文将探讨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路径,分析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其核心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中国,低碳经济的内涵已被广泛接受并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如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不仅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技术和工艺,还要求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1.2 低碳经济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企业在生产和管理各个环节进行调整与创新。首先,政策法规的变化推动企业加大环保投入。中国政府在近年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如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绿色税收政策,这些都对企业的合规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也在影响企业的市场策略和产品开发方向。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随着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如比亚迪和蔚来汽车纷纷加大对新能源车的研发投入,以抢占市场份额。低碳经济还推动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及产品设计等方面进行绿色化转型,这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成本和效率,还要关注环保和社会责任。

1.3 企业面临的低碳转型挑战

企业在进行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技术挑战,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面临资金和技术壁垒。其次,管理层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导致在战略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以中国钢铁行业为例,钢铁企业需要在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下进行绿色转型,这不仅涉及技术升级,还需在管理理念上实现创新。此外,低碳转型还要求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环保投入和技术研发成本,而这一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回报具有不确定性。

二、低碳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2.1 建立绿色管理体系

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建立绿色管理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绿色管理体系涉及企业从采购、生产、物流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旨在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影响。以华为为例,该公司通过引入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起了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框架。华为还实施了“绿色制造”计划,致力于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和废物产生。通过精细化管理,华为在其制造工艺中实现了单位产品能耗的持续降低,从2010年的每万部手机能耗约为40吨二氧化碳,到2020年减少至不足10吨。通过这种系统化的绿色管理,企业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运营风险,还能增强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2 推动绿色金融与投资

绿色金融与投资是支持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通过为企业的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经济向低碳化发展。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以鼓励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发行。以兴业银行为例,该银行设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专注于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截至2023年,兴业银行累计发放绿色贷款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涵盖了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发行绿色债券为其低碳项目筹集资金,如三峡集团通过绿色债券为多个风电和光伏项目融资,在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2.3 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低碳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在组织内部培育绿色文化,增强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宣传和激励措施推动低碳文化的形成。阿里巴巴在其公司内部推广“绿色办公”理念,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和低碳日活动,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环保行为。同时,阿里巴巴建立了绿色创新奖励机制,鼓励员工提出可实施的环保建议,并给予实质性奖励。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促进了企业内部低碳创新的产生。

3. 低碳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保障措施

3.1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推动企业低碳经济管理创新的基础保障。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低息贷款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项目和技术创新。例如,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并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在低碳领域进行投资的政策文件。通过政策导向,企业不仅可以在经济上获得激励,还能通过参与国家绿色发展项目,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和竞争力。

此外,企业内部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低碳管理制度。例如,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建立环保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企业可以参照国际标准,如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管理框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2 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建设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管理的关键。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和开发绿色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和生产成本。例如,许多企业已经通过引入智能化制造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节能降耗。美的集团在其空调制造过程中,采用了智能工厂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化控制减少了电力和水资源的浪费,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与此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能源使用和排放监测。例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实时监测和优化能源使用,提高生产流程的透明度和管理效率。这种信息化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碳足迹,还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3.3 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

低碳经济管理的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企业应通过培养绿色管理和技术人才,增强其在绿色经济转型中的竞争力。为此,企业可以采取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低碳知识和环保意识培训,建立人才梯队,确保企业在应对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拥有充足的技术和管理储备。

此外,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引进绿色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企业的低碳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例如,宝马集团通过与全球领先的能源研究机构合作,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提升了其在低碳技术创新中的领先地位。

3.4 外部合作与供应链管理

企业在实现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生产运营,还要确保供应链的绿色化。企业可以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通过绿色采购,选择低碳、环保的原材料和产品,企业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例如,苹果公司在其供应链管理中,要求其供应商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并实施了严格的碳排放管理措施。通过这样的供应链合作,企业不仅能降低自身的碳足迹,还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行业联盟、跨国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在低碳领域的外部合作。通过共享低碳技术和管理经验,企业可以降低创新成本,加快绿色经济管理的推进速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不仅是应对环境变化的必要手段,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应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管理、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全面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也是企业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未来,企业需不断适应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推动自身经济管理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研究[J]. 胡兆亮.商展经济,2023(22)

[2]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J]. 李明达.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11)

[3] 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优化探究[J]. 李韦佳.投资与创业,2023(21)

[4] 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研究[J]. 崔星星.中外企业文化,2023(0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