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院校。在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的培养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专业知识之后,却没有掌握专业技能,无法真正进入企业工作。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工作岗位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学校积极应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共建课程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环境、课程资源库、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利用企业资源,明确新能源汽车专业培养目标,并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接轨,将其作为企业的职业再教育机构,把企业的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服务纳入教育体系中,更好地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实现院校和企业的和谐发展[1]。
另一方面,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专业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技能与时俱进,并不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二、职业教育新能源汽车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
(一)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院校应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实际发展,通过沟通和协调,结合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市场要求、工作岗位的能力标准等现状,为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的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基地,以及相关的实习岗位,使实训从模拟到模仿实现最终融合,实现高职院校过程的工作化、教学的公司化、管理的企业化。这就意味着困扰我国职业院校多年来多方寻求合作企业的时代将逐步结束,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建设将进入一个新平台[2]。
比如建立新能源汽车仿真虚拟实训室、动力电池拆装实训室、电器系统实训室、动力系统实训室、整车实训室、混合动力汽车实训室等,将具体核心技术内容展示出来,确保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模拟测试训练、实训项目开发、电器、电池故障诊断与拆装、整车系统的构造以及检测等实训工作,在项目落实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派遣优秀学生定期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训,企业也可以派遣优秀工作人员来校深化理论学习,做到人才、技术和资源的全面统筹操作,让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敬业意识可以有效激发,使人才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对工作能够尽快上手,缩短磨合期,从而降低企业在引进人才时的培训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创建“校企结合”教学资源库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纵深化发展,学校教育目标朝着素质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向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新能源汽车专业作为职业院校技能教育中的一个基础内容,需要与企业各自体现自身的优势作用,引入更丰富更有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
一是要按照企业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科学分配任务,将企业的培训资料、影音宣传信息、源于生产实际的一手资料充分整合、存储之后,作为专业教材和课外学习的根据,保障校企各自优势的最大化发挥,并通过实时更新专业资源库,以更好地支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可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支持下,结合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核心技术,按照运用、评价,反馈和再应用的逻辑顺序,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并从现实的发展技术深入浅出的展开教学,从而达到双方各取所需的目标[3]。
(三)创建实用性的教师队伍
新能源汽车专业牵涉到的内容有网络技术、电器技术、电控技术、充电技术、动力电池等很多专业方面,需要大量多学科交叉、跨领域的实用型教师。结合当今面临的现状,能够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完善这种不足之处。
一是选派基层企业技术专家入校。基层工程技术人员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中最熟悉、最直接接触新能源汽车整体概况的人群。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实际情况,鼓励企业及整个行业内的技术能手、科研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为教师创造更多学习机会,使教师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企业的技术实力、企业的生产环节、市场最迫切要处理的技术困难或最前沿的技术。而教师也能够通过接受培训,能够了解先进的维修设备、最前沿的技术。
二是选派教师入企业。组织授课教师到企业参与专业培训,能够使企业基层人员缺少理论知识的缺陷得以完善。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以此为契机,开展企业实践工作,跟基层人员共同从事生产工作,一起讨论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从而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教学深度,使学生、学校、企业等各方都实现共赢[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该积极展开合作,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地位,建设新型的产教统一的实训基地,并通过建立具备实用性、专业性、实时性的教学资源库的同时,创建实用性的教师队伍,让老师朝着企业专家的方向发展,企业技术专家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中也逐渐掌握了教学方法,可发展为实训教师,为学生今后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更强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