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支模施工技术的概述
高支模是一种新型的施工工艺,它在建设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建设项目建设的基础。由于其承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能够为土建施工提供有力的支撑,提高了土建施工的安全。在建设项目中采用高支模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材料的购置费用。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高支模施工工艺,不仅能改善建筑物的外观质量,而且能改善建筑物的外观质量。然而,从总体上来说,高支模施工技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技术,在使用的时候,有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因此,必须对高支模进行设计,对其各种参数进行优化,同时,施工人员也要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健全安全措施,保证施工的安全。
1.2 高支模施工技术的优势
在建筑工程中采用高支模施工具有很多优点,其优点有三个方面。首先,对建筑工程而言,采用高支模施工工艺,既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承载力,保持建筑物的稳定,又可以降低施工期间的资源浪费,使项目的整体成本保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第二,在建筑安全方面,不仅能够将外部因素带来的某些风险有效地规避掉,还能够对项目的进度安排以及具体的程序进行清晰地规定,进而能够有效地减少项目的难度,保证项目的安全性。
2工程概况
针对某两层建筑工程项目,该项目中心屋顶高度设定为8.77米。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特制定了以下规范措施:自C-D轴间中点起,向A轴及F轴方向采取人字降坡设计。针对层高超过4.5米的部分,工程将采用高支模施工。为确保高支模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该项目已安排专业人员负责设计8.05米至8.77米之间的高支模板体系,并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设计方案,以确保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和质量控制。
3高支模体系的设计
3.1 水平杆的设计
(1)施工要求规定,在立杆底部距离楼面板200mm处,按纵向在下、横向在上顺序设置扫地杆。为确保结构稳定,需统一沿纵横方向,以1500mm步距精准设置扫地杆,以满足施工安全和稳定性要求。
(2)在梁底及最顶部两个水平杆间,增设一道水平杆,以增强整体结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此措施将提高建筑物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3.2剪刀撑的设计
3.2.1竖向剪刀撑的设计
(1)关于布设位置的选择,建议在模板支撑架外侧四周进行设置。针对剪刀撑的宽度,我们设定为4至6米,中部纵横向则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布置,间距保持为5米,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固性。
(2)在构建剪刀撑时,我们采用钢管作为主要材料,并沿高支架四周从底部开始逐步延伸至顶部。为确保剪刀撑与楼面之间的稳定性,我们将其夹角控制在45°至60°之间,从而有效分散和承受外部力量。
(3)在剪刀撑的搭接方面,我们要求搭接长度不得少于1000毫米,并采用直角扣件进行搭接。当剪刀撑与立杆交接时,我们使用旋转扣件将其稳固地扣至立杆处,以确保搭接部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在搭接处我们至少使用3个扣件,以增强整体的连接强度。
3.2.2 水平剪刀撑的设计
为确保支架在支模高度超过8米时的稳定性,需在扫地杆和竖向剪刀撑的顶部增设一道水平剪刀撑。此举能有效提升支架的稳固性,从而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3.2.3 立杆支撑的设计
(1)针对厚度为120mm的楼板,为确保其结构稳定,立杆的横距和纵距统一设定为900mm,同时枋木间距设定为300mm,以有效分散和承受楼板上的荷载。
(2)在处理截面尺寸为400×900的梁时,我们同样注重结构的稳定性。因此,立杆的横向和纵向间距均设定为900mm,而枋木间距则设定为400mm。此外,为确保梁底部的稳定性,我们在梁底设置了一道承重立杆,并在立杆处配备了长度不超过200mm的顶托。
4高支模施工技术要点
4.1模板组拼精度控制
根据样板配版图上的要求,精确安装样板,操作者要注意检查和控制面板之间的接缝,确保两个面板之间的接缝能很好地吻合;将两个面板连接处用木板压紧,或者用扣环固定,以避免渗漏;将模板拼装成形后,将垂直的钢管与模板用铁丝进行捆绑。模板组拼精度控制项目及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模板组拼控制项目及精度要求
4.2模板定位
依据桩点测放出的十字线,再对每条中线500 mm控制线进行测量,并用经纬仪检验其精度。在检查完偏轴控制线后,对梁、柱等边线进行测量,以便于以后的工程按此边线精确安放模板。
(1)高程导入:采用平面高程计,在底板上加上0.5米的控制点,用铁线勾出梁底和底板的标高。在楼面模板安装完毕后,结合水平尺、带钢检验其安装效果。
(2)立柱模板的标高控制:先计算立柱的标高与楼面标高的差值,并与胶合板高度对比,确定所需模板数量和剪裁方案。然后,按计算结果制作足量模板并加工。楼盖新浇混凝土固结后,在地面上测设轴线控制线和柱边线,监理人员检查无误后,木工可进场。
4.3高支模安装
高支模安装工艺要求严格,施工前需重新检查控制线和测量线位置,确保测量偏差可控。安装过程中需遵循常规施工程序,不随意改变点位和路线,按高支模和支架结构安装顺序进行。同时,需根据设计图纸不断检查,确保施工准确,出现问题及时修正,避免返工增加费用。
4.4满堂脚手架搭设
根据设计图,安装全屋支撑及剪撑架(见图1)。竖向钢筋的安装应按下列方式进行:用300毫米*300毫米厚的夹板固定在钢管底座上;架起中部横撑,扫地棒位于离地200毫米处;竖向拉线按楼层高度布置,间距为1500毫米,上拉拉杆设于梁底面以下500 mm;竖桩安装就位后,应做到位置合理,间距统一。然后,以该标志点为基准,测量出梁底模的标高,并在梁底处安装一根钢管。安装全桥式支架时,需要将其与建筑柱、框架柱刚接,以增加其刚度。剪撑条沿着高架环向两侧按高低排列,与地面成45~60度角。
图1 剪刀撑设置示意图
4.5柱模板安装
待钢筋隐蔽施工结束后,按测量好的控制线封闭立柱模板。将直立模板提升至适当水平,固定柱箍和螺栓,安装对角拉条与支撑连接。条件允许时,可同时封柱模和梁柱模,缩短工期。选用钢管为柱环,断面大于700mm时设贯穿螺栓。采用与立柱穿透壁厚相同的PVC硬质塑料套管,防止穿墙螺钉损坏。精确调整穿墙丝定位,确保在同一垂直或水平面上。安装完毕后,收回并整形穿壁螺杆,进行下一步工作。操作前要检验,严禁损坏的穿壁螺杆使用。柱角处用木质条和海绵条封闭,增强强度,提升美感。用圆柱状木楞封闭面板缝隙,防止浇筑时渗漏。立柱模板完成后,用拉通线检验布置方位。
4.6梁模的安装
按规定的距离,将50 mm×100 mm×2000 mm的方木块按顺序排列;接着进行梁下模的铺放,调节下模与柱顶精确对齐,再进行钉固;梁底模上设有竖档和支架,材质为50 mm*100 mm的枋木板;制备一个具有18毫米厚和30毫米宽的样板,以便对侧模的底面进行冲压;将模板提升到规定的部位,并在模板上安装斜撑,以保持模板的稳定。当梁高大于750 mm时,在主梁中部增加两根Φ16的螺栓,保证了即使由于横梁倾斜而导致的侧向支撑力下降,也能保持稳定性。当梁跨大于4米时,应在跨中梁底部进行起拱,对该部分没有具体规定的,则以梁的1/1000~3/1000进行起拱。主、次梁转换时,按主梁和次梁的成拱次序进行成拱。为保证主梁整体稳定,防止主梁整体下沉和变形,在底板中部增加一列连排架立柱。横梁的样板部分见图2。
图2 梁模板截面示意图
4.7 板模安装
(1)按照水平管的标高控制要求,将控制线从钢管柱上弹出,然后将方木放在钢管上,进行拉条检验,以判定整个方木的平整度;然后,在楼板上铺设样板,当楼板宽度不符合样板模数时,按尺寸关系裁剪样板,并在梁柱边缘做补板;楼板模板安装完毕后,用40 mm长的钉子将其固定,并用胶粘纸黏合,防止混凝土从板缝中漏出。
(2)关于模板的安装,有很多具体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形的钢管排架要横向垂直,各个部分的尺寸要合理,横向拉条要相互贯通,接头对排架起到很好地增强作用。
第二,将第一排次楞木与柱边模紧密结合,相邻模板之间的接缝宽度不得超过2毫米,超过2毫米后,再用油粉胶封口,以提高模板之间的密合性。
第三,根据楼板跨径 L,楼板模板的成拱程度分为以下三种情形:1. L小于4米时,不需要拱起;4米不到6米时,拱起高度为10毫米;当 L大于6米时,其成拱高度取15毫米。
第四,在板模板的施工中,各立杆的底面设置夹板,下支撑为全钢框架。在脚手架上设置纵横扫地杆,其基本原理是:在离基础不大于200毫米的竖杆上设置纵向扫地杆,并用直角扣件将其固定;横向扫地杆设置于纵向扫地杆下的竖杆上,并通过直角形紧固件与之相连。从原理上讲,立柱所处的基础应保持统一,如有个别地方有差异,则应将较高位置的纵向扫地杆延伸到较低的位置,并与立杆牢固相连。在支撑的周围和中部都设置了纵向的剪撑条,由下往上,由下往上,每4排就有一个立杆。
第五,利用压刀对板材纵向和横向网格进行加工,直到每个网格的尺寸都相同。拉通线平整时,要求各网格在同一标高上,特别要关注周围网格的布置。用50 mm的铁钉将面板和格栅钉牢,铺设完毕后,用直尺检查平整度,用水准仪对标高进行修正,并按检查结果进行修正。如有损坏或变形,应立即安排修补,如有需要,应及时更换。在安装好模板后,整个模板要找平,板的间接接缝要紧。在检验完模板各项指标合格后,将杂物清除干净,并将脱模剂均匀地涂上。
第六,第一根竖柱设于基础起始处350 mm处,然后按照设计要求,按一定的间隔顺序将其支撑就位,从而保证每一根柱子的支撑位置都是一样的。在纵向和横向拉结施工过程中,在支架的中部形成一条可供工人行走的通道。
4.8高支模体系的拆除
在高模砼浇筑完毕后,进行了拆除工作。由于拆卸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所以施工时一定要按照标准进行施工。
(1)浇筑后8天左右,对砼进行强度检测,如满足设计指标,即可进行大模拆挂工序;当出现混凝土强度不足时,应适当延迟脱模,严禁因砼强度不合格而盲目拆除模板。
(2)采用分段、分级、分段拆除的方法,接待拆除的模架系统的总数量,按顺序依次进行拆除,按顺序依次进行。拆除模具按照先浇筑后拆除,后浇筑后拆除的基本原理,即先拆除侧梁,然后拆除立柱和横梁。
(3)为高模拆模搭建工作平台,便于工人在其上进行安全拆卸。
(4)拆除模板工作平台必须先搭建好,然后再进行木枋和模板的拆除,按照“松枋,散板,拆除模板,拆除支架”的顺序,将拆除后的模板全部运往工地,如果没有将模板运走,就将其放置在离地面10米以上的地方,并进行码放,堆高不超过1米。严禁将模架堆放在进出洞口、出入口,以免影响拆除工作的正常进行。
(5)对拆除模具的工作进行严密地监控,以防止由于拆除模具造成建筑物的损坏。拆除时要注意保护,严禁强行撬起模板,以免破坏混凝土。工人们在现场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拆卸工作。
(6)拆完高支模系统后,对模板进行彻底的检测,对变形、破损或有其他问题的模板进行修复,不能再利用的模板全部淘汰;然后,将模板上的杂物清除,按照种类进行归类存储;已拆卸的样板,须经监理人员处理,供日后再利用之用。
5结论
高支模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项目的施工质量具有深远影响,同时对安全性和标准性提出了严苛的要求。鉴于此,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务必强化现场监管,加大巡查力度,严格把控施工的各个环节,以确保该工艺的施工质量得到最大程度地保障,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行业内亦应加大对该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其不足,从而推动建筑工程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玲锋.房建土建工程中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22,49(22):71-73.
[2]薛卫莹,张阳,冯帅杰.大型框架结构高支模安装施工技术浅析[J].四川水泥,2022,(11):143-144+153.
[3]刘艳梅.高支模在大跨度超限梁中的实践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22,48(11):65-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