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智能化已成为企业财务面对数字化浪潮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据《2024年中国企业财务智能化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是推动企业下一轮智能财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化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指出深入推动业财融合、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加快推进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财务智能化的发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产生深远影响[1]。首先,财务智能化提高了繁冗重复工作的处理速度,解放了人力,使得基础财务人员从重复的、标准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其次,智能产品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财务工作的工作模式、业务模式等,突破了传统财务工作对于时间和空闲的限制。
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会计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于财务智能化的发展速度,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面临挑战。一方面,高校对于现代管理会计人才尤其是智能决策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会计人才供给和需求的错配[2]。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然将“大智移云”等数智化技术的相关课程加入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但是未与会计类的核心课程进行融合,导致跨学科知识融合深度不够。在财务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财务智能化转型。因此,在财务智能化趋势下,分析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进而探索财务智能化趋势下高校会计培养模式路径,对于加快企业数智化转型和推动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
目前,大部分高校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财会专业知识董会计核算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负责日常业务的基本处理。随着财务智能化的发展,新的环境对会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只懂会计核算的会计人才将会被市场淘汰,懂管理、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当前,虽然大部分高校都积极向财务智能化方向不断探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但仍然存在对转型期市场需求分析不够、会计人才核心职业能力需求定位不准确等问题。高校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企业转型所需的数字化会计人才的需求,造成会计人才的供给和需求脱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亟需进一步优化。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能满足财务智能化的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高校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高校针对财务智能化的发展配备了齐全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并且拥有雄厚的师资条件。随着数据化对会计的冲击,会计课程体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了革新,但在数据化、智能化等课程的设置不够前沿,缺乏与会计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衔接,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第二类高校面对财务智能化趋势下,对会计课程体系的革新进行有益探索,怎样将财务智能化融入到传统会计课程体系是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但大部分高校仅仅只是将传统会计专业知识进行扩展,没有做到两者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第三类高校已经意识到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的迫切性,但这类高校因为缺乏软硬件设备的支撑,优秀师资团队的配备,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尚停留在传统模式。综上所述,我国大部分高校现行会计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还是会计专业知识,大数据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只是象征性开设几门,未能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数据技能的交叉融合,不能满足会计职业智能市场的需求。
(三)师资队伍数字化实践能力不足
教师是会计专业变革的中坚力量,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更新,是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现实中,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更新不足、数字化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财务智能化发展的需求。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大批的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等财务处理技术和工具在企业中应用。然而,虽然高校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熟悉,无法融入到原有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也没办法在教学中将大数据信息技术灵活应用。即使很多高校通过各种措施来弥补教师数字化实践的不足,但由于时间问题以及顶岗实践的非连续性等使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四)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陈旧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模式,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挑战。传统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即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利用现代数智化技术进行财务分析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学改革明显滞后市场需求,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环节不足,容易造成学生实践与理论脱节。同时,虽然很多高校开设相关的大数据、财务软件相关的课程,但是配套的教师、教学材料不足,造成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没有实现大数据等数智化技术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
三、财务智能化趋势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标准
(一)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数智技能的管理会计职业能力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种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出现,不断推动企业生产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革[3]。面对数字经济对企业各方面的变革,企业会计向智能化发展,给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只懂会计核算的会计人才将会被市场淘汰,懂管理、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然而,现实中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会计工作的环境和内容不断发生改变和更迭,加剧了对会计人才的供需矛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与社会需求端最紧密的学校教育环节,对于人才的培养发挥至关重要作用。面对会计人才就业的严峻形势和数字化对其提出的挑战,高校应该从会计人才未来的需求出发,定位会计职业发展的长期趋势,重构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会计人才培养的重构需要在参照会计职业能力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各个高校教育理念,确定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4]。在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数据技能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商业技能和数字技能,助力企业在数据浪潮中保持竞争优势和长期持续发展。
(二)统整专业课程体系:立德树人与数字技能为主线
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以理论结合实践、培养职业能力以及培养信息化技能等为目标,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应以立德树人和数字技能为主线,培养学生以以德才兼备的素质足经济社会不断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5]。具体来说,首先在专业课的建设中,突出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随着数字化的发展,财务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数字化产品,会计人员面临越来越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在此环境下,数据泄密更加容易,舞弊手法更加隐蔽,造成的损失也更大。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应该开设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不断强化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的建立。其次,企业对学生数字技能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字工具,而且还要将数字工具和会计工作相结合,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决策等,为企业挖掘有用信息,为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进行新的业务决策等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因此,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应该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将数字技术融入到传统会计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知识技能与数据技能的交叉融合,不断满足会计职业智能市场的需求。
(三)重塑人才培养方式:产教融合培养新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经济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作为经济的组成单位,其组织结构和生产模式在数字经济的冲击下不断发生变革,尤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新兴技术对会计各个领域带来的改变,理解技术在会计行业应用的深层逻辑[9]。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等在起步阶段,会计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和经济建设需求,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的财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了解IT技术,具备学习、思考、执行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为未来走向会计岗位做好准备。
在快速发展的教育行业中,产教融合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能能够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使学生在在校期间就能掌握行业前沿的技术和知识,通过参与合作项目、实习等,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深入体会新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对于高校来说,能够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于会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从而培养出具备最新技能和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图1 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人才培养新标准
四、财务智能化趋势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一)明晰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财务智能化背景下,传统会计工作中重复、标准化的工作逐渐被机器替代,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挑战,高校亟需根据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前文构建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本文认为财务智能化趋势下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掌握扎实的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理解并运用数智技术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并运用跨学科思考能力进行创新性解决方案设计的复合型人才[10]。首先,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财会专业理论历史,也是运用只能技术的前提。其次,培养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数据分析、云计算基础、区块链技术等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财务分析和决策。再次,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性,使他们能够从大量数据中提取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有用信息。最后,培养学生跨学科进行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商业、金融、统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培养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思维提供解决方案。
(二)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会计课程体系
随着智能化会计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会计中不断应用,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信息技术、专业统计软件相关的知识。因此,本文高校应以数字经济时代下新文科建设发展为契机,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会计课程体系,促进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进行有机融合,结合学校特色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独具特色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促进大数据、智能化等课程与会计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并随着新智能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不断更新、引入最前沿的发展,实现会计专业知识技能与数据技能真正意义上的交叉融合。
(三)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智能会计专业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此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是培养会计人才的关键。本文认为在财务智能化发展趋势下,高校要在新文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并结合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改进传统教育理念,统筹兼顾各学院和各学科之间的发展要求,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首先,不断优化和完善高校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根据会计行业发展特点及其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配备先进的会计专业软件和硬件设施,同时建立有效的实验室更新适度,使得会计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数智技术的发展同步。其次,课程邀请会计行业及企业专家、会计行业精英参与教学,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前沿的动态信息;最后,会计专业课程应深化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探索大数据、会计交叉的新课种,并引入校企共建课程。
(四)加强智能会计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现实中,高校大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熟悉,无法融入到原有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中,也没办法在教学中将大数据信息技术灵活应用。因此,亟需构建一支既能精通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悉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促进学校现有师资队伍数智化转型。首先,高校可以开展会计数智化转型相关方面的培训。强化教师对数据化软件、大数据教学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全面了解会计数智化发展在会计中的应用,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数字化实践能力。其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智能化会计相关的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不断深化会计智能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引进复合型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大力引入具有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等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可以依托校企共建等引入企业会计高管或者行业专家等,实现校外资源校内共享。
参考文献:
[1]薛建青.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会计之友,2024,(21):138-143.
[2]谭志东,彭翰成.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4,(10):104-106+130.
[3]李荔,刘春玲,李井林.新财经背景下数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01):16-18.
[4]张筱,张建峰,陈丽贤.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01):28-30.
[5][1]张国华,曲晓辉.会计职业教育体系层次定位与职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24,45(01):46-51.
[6]康萍.会计职能转型背景下“业财合一”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J].财会通讯,2023,(18):26-31.
[7]刘美玲.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优化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张娟,女,山东聊城人,汉族,博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财务与会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