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增强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培养积极、正向思维,有助于推翻学生对生物以及生物课程的固有印象,使其主动关注社会现象,深化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不同的社会责任感会使学生在生活中做出不同的选择,对社会责任持有消极的态度,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不利于公共环境的建设,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团结。对社会责任持有积极、正面态度,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其正确处理环境、生活、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其成为有担当、有本领、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要想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目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革以传输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不是单纯地将社会责任素养罗列成规范,是要让学生透过知识的表面看到运用知识的意义,是要让学生通过教育拥有高贵的品格,使责任素养指引其参与社会实践,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国家进步的人才。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高中生物内容的选择及特点
高中生物的知识结构庞大,内容广泛,体系严谨,应用广泛,实验性强,不仅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生物知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对高中生物内容的选择主要分为:组成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内在规律;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体系的探究性实验;与高中生物知识相联系的生活中体现的生物科学问题;与高中生物知识相联系的社会热点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选择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内容时,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明确的探究式学习目标;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所选择的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探究的学习活动可操作性强;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
(二)二者相结合的模式结构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为了培养高中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实现高中生物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充分发挥作用,以信息技术环境为背景,教师应该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出猜想、验证猜想和总结拓展等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的学习中,与信息技术的支撑相辅相成,且在过程中还会融入探究式学习的多元评价,以让学生感受到高中生物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魅力所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模式,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二者相结合的核心要素
1. 提出生物学习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深入研究高中新课标,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可实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行为标准做出具体的阐释,让学生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整,这样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会更具针对性,让学习活动变得更加井然有序,不会失去学习方向。
2. 创设生物情境解析
在创设生物学习的情境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通过搜索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实验的视频等内容,用信息技术多元丰富的手段,快速带领学生进入到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对这些情境充满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能投入十分的热情去解决提出的生物问题。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将情境创设中的问题理性分析,将那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变为学生可理解、可接受的具体问题。
3.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顺利带入学习情境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了。教师应该让学生对高中生物的知识进行独立的探索,鼓励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相应的生物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自主探寻问题真相的过程中记录学习的体验和感受,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加容易,而且积累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更感兴趣。
4. 对学生进行评价总结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自主学习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能够优化高中生物的概念表述,让学生对课堂内外探究的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能够在多元主体的多样化评价中有所学、有所得。
5. 知识的拓展探究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应该就高中生物的生物规律进行总结后,还要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一般性的拓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运用一般规律解决一般问题的前提下,探究并拓展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规律探讨得更加深刻。
(四)通过课堂教学及校外活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课堂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教学活动是教学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学习。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多种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体验丰富的教学活动加深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人类影响环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讨论小组,分组研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组成员可以分头行动查找资料,获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不良影响的实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补救措施。通过小组研究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意愿和责任感。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实验课使学生认识到不恰当的观念可能对社会造成损失与危害,使其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积极思考,树立正确使用生物学知识的观念,从而为人类造福。
校外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素养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校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也为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类动植物标本馆、动植物公园、海洋馆等。动植物公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珍稀物种展出,是对学生进行动植物科普的绝佳场所。在动植物公园,学生可以对生物多样性有进一步了解,能见识到丰富的花草林木、珍禽异兽以及优美的环境,自然生起对美好环境的保护之心。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文明形象,不随意吵闹,也不随手乱扔果皮、食品外包装等,努力保护环境卫生,争做文明学生。
(五)运用的基本原则
自主性原则,学生需要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在学习活动中让思维活跃起来;发展性原则,教师应该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开放性原则,教师应该为学生开放学习环境,为学生设计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开放性探究活动;过程性原则,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太多的干预。
参考文献
[1] 钟兰芳.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1):45.
[2] 崔海良.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J].东西南北:教育,2019(10):0293.
[3] 郭德武.高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用及形式[J].中国校外教育,2020(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