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是最适合幼儿的一种游戏方式。生活区是幼儿园常规区域,材料是生活区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游戏是吸引幼儿选择生活区的关键,也是引导幼儿主动探究、锻炼技能的关键。生活区材料投放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幼儿生活技能及精细动作的发展,也会影响幼儿内在能力的发展。虽然大班生活区出现“冷门”现象,但大班一直延续开展生活区是必然的。如何投放生活区材料与游戏设计,让生活区的吸引力持续到大班,让大班幼儿在生活区不断提高生活技能的同时,也找到生活区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做了简要分析与尝试。
一、材料投放与游戏设计相结合
生活区材料投放时,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投放什么材料可以达到哪些技能的练习,导致生活区仅仅是生活技能练习的缩影,幼儿选择材料后只是机械的进行着生活技能的练习,而忽视了游戏性的融入。生活区要想持续吸引幼儿,就要利用情境在“趣”上下功夫,只有“趣味十足”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性。如:榨果汁这一生活技能的练习,我设计了“果汁销售冠军”游戏,幼儿榨汁后分装进行推销,推销结束把推销的成果记录在“本周销售冠军”上,一周后评选出“销售冠军”。幼儿在模拟生活情景游戏中操作材料,情境游戏的融入让游戏变得生动有趣,幼儿参与性提高、持续性增强。
二、材料投放与游戏设计贴近幼儿生活
以幼儿生活实际性与操作性作为材料投放与游戏设计的基础,才能激起幼儿内部强烈的参与欲,让幼儿参与的兴趣更为持久。才能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唤起幼儿生活经验与生活感受,从而吸引幼儿眼球。如:大班生活区制作美食材料的投放,就是贴近幼儿生活的。能够引发幼儿对游戏和材料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这样的游戏不仅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还让幼儿在与游戏的充分互动中积累经验,促进自身发展。
三、材料投放和游戏设计关注幼儿兴趣
《纲要》指出:“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只有把幼儿兴趣作为生活区材料投放和游戏设计的前提,才能让幼儿参与度和使用率大大提高。生活区材料投放与游戏设计前,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能力和兴趣热点所在,根据幼儿近期的关注热点,抓住契机进行材料的投放和游戏设计,从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我班在“互赠礼物”活动中,对编织的手链很感兴趣。我抓住这一兴趣热点,结合大班幼儿手部肌肉和精细动作不断发展这一特点,在生活区投放了多种编织材料。有:“编织相框”“天使之眼”“编手链”“编织围巾”等。同时开展“特别的礼物”这一游戏,幼儿编好的礼物可以相互赠送。在游戏中幼儿主动参与性大大增强,编织技能也得以提高。
四、材料投放与游戏设计延续快乐
幼儿在生活区游戏中得到的快乐最好是可持续的,但在实践中发现许多老师精心设计生活区游戏并不能满足幼儿对快乐的持续性需求,乐趣转瞬即逝,时间一长,幼儿便对生活区失去了兴趣。这要求我们在材料的投放及游戏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快乐的延续。如:“美食制作”把快乐延续到区域活动结束,幼儿一起分享自己劳动带来的快乐;“DIY发夹”将游戏的快乐延续到了团讨环节,在团讨中引导幼儿分享制作方法并戴上作品来一场“DIY发夹”秀;“特别的礼物”把快乐延续到家庭,体验分享和成功的喜悦。生活区里这几个游戏一直都是人气很高的。经过教师的思考和快乐延续的设计,幼儿也可以感受到乐趣,让生活区成为“人气区域”。
五、分层进行材料的投放和游戏设计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教师要因人施教,力使每一个幼儿在游戏中都得到满足和成功。生活区材料的投放和游戏设计中,注意同种材料和游戏应分层投放,体现梯度的差异,给与每个在速度、精确度上有差异的幼儿选择的机会。 “称一称”游戏中,我将任务袋难度设计为A、B、C三级,每类级别投放三个任务,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投放设计,不仅不会让能力较差的幼儿望而生畏,也不会让能力较强的幼儿缺乏挑战。大班幼儿能力发展的差异性更大,在生活区材料投放以及游戏设计时考虑满足多层次需要,才能吸引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游戏。
六、引导幼儿创新材料新玩法
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引导幼儿创新材料新玩法,体验参与游戏设计的成功感,让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游戏。大班幼儿生活经验逐渐丰富,拥有自己思考的能力,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将游戏变得更有趣,并与幼儿一起在实际操作中创新新玩法。如:“DIY发夹”和“编辫子”游戏,开始的设计两个游戏是分开的,随着孩子们对两个游戏逐渐熟悉,很快就可以完成,兴趣也有所降低。后来孩子们把两个游戏进行融合,创新了新玩法“发型设计师”。编辫子的小朋友根据“DIY发夹”小朋友制作好的发夹、发圈、发箍进行发型设计。孩子们将两个游戏进行创新融合后,发挥游戏主人意识,更加积极参与游戏。
综上所述,如果在大班生活区材料投放与游戏设计中能遵循以上原则,那么大班生活区就会得到幼儿的关注和喜爱,“冷门”现象就会有所改变,大班幼儿也能在生活区游戏中提高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的同时感受游戏的快乐和归属感,真正促进幼儿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目录:
[1]《幼儿游戏理论》华爱华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0
[3]《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幼儿生活操作区材料的投放与使用》袁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