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在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生物学科的知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同时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学也不只是要将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具体知识进一步联系在一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关系到学生自身的能力发展,以及对于生物知识的认知,如果学生仅仅掌握各类微观层次的观察方法和宏观层面的生物发展规律,那么他们很难将其形成知识体系,而教师如果将人文素养设定为导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人文素养基础上感受生物知识与生活和社会的相关性,则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全面。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情境下进行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不同层面生物知识的具体体现,而在教学情境下掌握相应的知识、学习相应的内容,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立足于这一特点来看,教师在进行具体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需要着重结合学生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加以深入挖掘。
例如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课程的安排应由浅到深,先讲述植物生长素和其他植物激素的具体作用,进一步围绕着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与生命活动进行知识的讲解。在这部分知识讲解时教师就可以着重从培养人文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角度出发,先通过视频、图文的形式展现出植物生长的状态,并着重讲解一系列濒危植物及其被保护前后的繁殖情况。通过课程讲解引导学生明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在开展植物保护时掌握科学的种植观念、了解植物生长素的重要性。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濒危植物的保护情况和保护时所运用的理念,利用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改变,这样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环保精神,同时也能明确自身学习相应知识的重要价值和关键意义。
二、整合教学资源,培养科学精神
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类资源和知识体系逐渐累积叠加的过程,因此整合教学资源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丰富学生的视听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备真实性。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育的手段更多,可利用的资源也明显更多,除了像图文为主的传统资源之外,有关生物方面的纪录片也可以视作教学可开发的资源。教师要正确认识到教学资源开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性,要将显性的学习资源与隐性的潜移默化引导相联系,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才可以将科学精神真正意义上贯彻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实现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观念等多层次的培养。
如在“神经调节”教学的过程中,整个章节讲解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同时讲解了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和分级调节,并进一步将其拓展到宏观意义上的人脑高级功能。实际上这部分知识具备较强的微观性特征,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独特的要求。在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学可由浅到深,逐步递进:通过制作微课视频,将知识点加以整合,着重围绕结构基础和神经功能搜寻各类纪录片并融入视频之中,简明扼要地体现本章节内容的知识点,同时着重突出生物学与社会的关联,讲解临床医学中影像技师和相应检查手段的重要性。在进行具体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还会涉及一系列生物学发展方面的历史和现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教师可以依托这些历史与成果查找更多的史学资料和科学发展的资料,将中国脑计划的相关情况和各类数据、研究引入课堂,并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作铺垫,让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探讨,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同时可以将中国脑计划着重解决的有关大脑对外界环境感知和对人类及非人灵长类动物自我意识的认知以及对语言的认知等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明确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细化研究的方向。通过教学资源的收集,学生的学习可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自主的兴趣和了解的程度,对教学资源和各类资料加以补充,按照认知过程循序渐进,丰富自己的认知系统,建立科学的认知体系,以科学的精神探究生物发展。
这一措施同样也适合在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加以运用,但因为这部分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所以教师还需要适当地增加理论讲解。在开展“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 H值稳定”的教学时,教师还需要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强化引导,围绕学生探索和总结的内容进行讲解,以便让整合之后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作用。
因为生物的教学具备环环相扣的特点,前期的铺垫丰富之后,在后续整合教学资源时就会更加顺利。由此可见,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探索,并围绕教学资源加以开放性地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学习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进一步让学生全面学习的重要方法。
三、结合社会发展,树立正确目标
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生态发展的大意识,将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目标相结合,通过这一过程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同时正确关注社会发展的动向同样能促进个人终身发展。我们都知道生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和对于学习方面的兴趣都略有不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差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生物领域的发展,从而找到自己的目标。
以目标为导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身综合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好地找到重点,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关注社会发展是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进一步树立明确目标、发展个人能力的重要导向之一。通过生物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自我发展目标,才可以更好地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如上所述,在目前高中阶段生物教学进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集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再通过结合社会发展和生物领域新进展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目标。
参考文献
[1] 苏亚龙.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中生物分层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2(28):95-97.
[2] 周军花.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研究,2022(9):80-82.
[3] 张萍.生物学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266-268.
[4] 卢永凯.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8):43-45.
[5] 蒋园.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8):170.
[6] 宫玲玲.核心素养下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