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传承久远底蕴深厚,医疗效果显著且配方数量较多,但组成复杂不易掌控,其特性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多数中药组成不够明确,导致药物发展与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当前多数中药以剂型呈现,生物利用度有待提升,多数药剂有效时间较短。鉴于此,必须思考如何提高中药生物利用度。伴随中药不断发展,制剂技术已经成为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式,但因制剂技术不同故而会对生物利用度造成不同影响,目前仍旧需要进一步探索。
1不同制备技术对生物利用度造成的影响
1.1固体分散体技术
该技术是对固体药物进行分化处理,缩小规模之后将其与适当载体相结合,充分提高不易溶解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处理之后大多以分子、胶态等不同形式呈现,以流状体或易于被肠胃消化的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利用该技术可制成不同形态的口服剂药物,包括药片,胶囊等。经不易溶解药物与载体融合之后生成的药物具有较强分散性,被肠液包裹之后药物载体迅速溶解,促进肠胃吸收提高生物利用率。譬如,以黄芩素作为主要材料制备成固体分散颗粒,药物溶出现状有明显改善,经临床研究之后发现,相比于未经处理的黄芩素,颗粒黄芩素溶出峰出现时间较短,生物利用率较高。
1.2包合技术
当药物被客分子完全包裹之后,稳定性得到增强,溶解度随之提升,药物溶剂时长与疗效发挥受到影响,可最大限度避免易于挥发材料消散,消除药物自身带有的不良气味,控制药物溶解速度,使液态药物呈现出粉末状,进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率。环糊精是制备药物载体的主要材料,最近一段时间,基于环糊精生成的物质可强化环糊精固有特性,能最大限度包裹客分子,相关研究与日俱增。不易溶解药物和环糊精融合之后,药物处于中心空间,分散特征更为显著提高融合物湿润程度同时优化增溶性,溶出状况得到改善并提高生物利用度。
1.3磷脂复合技术
基于部分药物和磷脂生成的混合物能强化药物原有疗效,并改善药物溶解性能,加快药物吸收速度同时延长有效时间,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由不易溶解药物和磷脂混合之后的产物有助于强化药物溶解性,虽然当药物处于水中时溶解度不会因环境上升,但磷脂与细胞膜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促进两者完全融合从而被人体吸收,进一步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以丹酚酸B磷脂复合物为例,经临床研究证明发现,大部分产物会被人体器脏吸收。
1.4共研磨技术
该技术可视作超细粉碎与固体分散结合之后形成的产物,降低药物结晶度,扩张药物规模,强化药物湿润效果,借此加快不易溶解药物溶出速度,使难溶药物快速被人体吸收。这一技术最大优势在于操作简单便捷,成本投入较少且不会生成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服用之后疗效显著。譬如,通过该技术加工青黛脂溶性提取物,可缩短药物溶解速度,对预胶化淀粉与丹参酮等进行研磨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处理之后丹参酮多以微粒形态依附载体,和原料相比两者产物溶出度更高。
1.5微乳、自微乳技术
微乳及自微乳是随科学技术创新而衍生的新型技术手段,有助于加快药物溶解速度,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有效方式。譬如,以灯盏花素作为研究对象验证肠道吸收效果,结果表明经自微乳技术处理之后药物吸收效果明显增强。以川陈皮素自微乳制剂作为观察对象,药物稳定性较强,药物被人体快速吸收。微乳与自微乳作为近年来给药系统发展衍生的结果,拥有良好发展空间,两者可以用于扩张药物规模,促进药物吸收,提升药物生物利用度,但微乳尚未成型之前会损害肠胃活性,正因如此该技术无法大范围推广应用。
2改善方法
2.1提升溶解度与溶出
药物的溶解度对其自身的吸收以及生物利用度具有直接影响,所以提升药物的溶解度以及溶出速度,可以对口服用药的生物利用度进行改善。有相关研究发现靛玉红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是被动的扩散机制,所以其运转不会受到相应蛋白以及载体的影响,所以可以提升靛玉红的溶解度以及溶出速度,以对其生物利用度进行改善。
2.2提升药物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
2.2.1代谢酶抑制剂
由于大部分中药的活性成分不能被直接吸收,使其生物利用度较低。但是也有许多活性成分由于肠代谢,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低。同时天然的多酚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较为广泛,具有许多生理活性。但是大部分多酚类化合物进行口服后,其生物利用度均较低,并且肠道的吸收机制还不明确。有相关研究发现,多酚类化合物口服的生物利用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在肠道中出现了广泛的首过代谢。所以提升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就可以使用代谢酶抑制剂,以提升其自身的稳定性。
2.2.2降低肠道菌群的代谢
药物中的活性成分通常是以糖苷类形式存在,很难被肠道吸收,所以在肠内存留的时间较长,就会受到菌群的作用。有相应的研究发现,黄芩苷自身的吸收较低,但是黄芩素具有中等的吸收,并且不会受到菌群的干扰。因此,研制黄芩素口服制剂可以有效提升其生物利用度,增强使用效果。
2.3提升药物的黏膜渗透性
药物的渗透性能对自身的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影响。有相关研究发现,粘膜透过性较差是三七总皂苷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此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使用提升其活性物质的黏膜透过性吸收促进剂。
2.4抑制运载蛋白的外排
肠运转体是影响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可以促进或者是抑制对药物的吸收。有相关研究发现,运转蛋白对小肠吸收灯盏花素有影响,但是P-gP(P糖蛋白)基本没有影响,可是MRP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可以将其由上皮细胞中运回肠腔内,减少了灯盏花素的吸收,对其生物利用度造成相应影响。所以抑制运转蛋白的外排可以提升生物利用度。
2.5增加药物在胃肠中的运转时间
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时间,也会对其生物利用度造成影响。如果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时间太短,就会是药物得不到充分溶出与吸收,以对生物利用度造成影响。所以,适当的提升药物在胃肠道内的存留时间,可以提升其生物利用度。相关研究发现,采用漂浮、沉降以及黏附滞留技术等,延长药物在特定位置的存留时间,提升其吸收程度与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用药效果。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药是我国不可多得为瑰宝,但组成复杂性能多样化,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无法大范围推广,药物自身生物利用度较低。当前,中药大多以口服制剂形式存在,生产阶段所用制备技术会影响生物利用度,为此必须深究探明具体影响,了解不同制备技术工作原理,并且提出针对性措施改善生物利用度现状,最大程度发挥药物具有的作用,进而提高生物利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齐继成译.口服药物固体剂型(OSD)配方技术在解决药品开发中的生物利用度和溶解度挑战的研究应用最新进展[J].中国制药信息,2021(001):037.
[2]徐晓菲,张奇兵,肖洪涛,等.进食时机对口服抗肿瘤药物生物利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肿瘤药学,2022,12(1):8.
[3]陈海珍,施江培,顾笑妍,等."壳-核"型纳米粒的"壳"组成对克服口服生理屏障及生物利用度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22,4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