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池用新型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胡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胡冰,. 热电池用新型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J]. 新材料,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823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热电池性能指标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液态有机系锂盐由于其易燃、易挥发等缺点限制了热电池在高温环境下使用。因此寻找一种更加稳定且不燃的电解质成为热电池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围绕热电池用新型电解质材料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热电池;电解质;进展研究
DOI:10.12721/ccn.2023.158230
基金资助:

引言:热电池是一次使用的不可逆化学电源,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效率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及能源等领域。目前热电池主要采用液态有机系锂盐作为电解质,但存在燃烧、爆炸等安全隐患。因此,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关于热电池用新型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工作,相关人员应给予一定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展开探索。

一、热电池用传统电解质体系

热电池用传统电解质体系有液态有机系碳酸酯类(LiPC)、固态聚合物类(如聚丙烯腈基碳纤维)以及无机化合物类(如氧化钇、氧化锆)等。有机系碳酸酯类是指含有碳酸酯官能团的高分子电解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可反应的活性位点,可以与电极发生可逆反应。该类型电解质具有较好的电导率和热稳定性,适用于低功率热电池。然而,由于其易燃、易挥发的特性,限制了它们在高温环境下的应用。固态聚合物类是指将导电聚合物制成薄膜或片状后再进行加工制备而成的电解质材料。这种类型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耐热性能,同时也不易燃,可用于高热流热电池。但是,由于其结晶度不高,导致离子传导效率有限。无机化合物类是指通过对金属离子掺杂或者合成特殊形貌的无机纳米粒子得到的电解质材料。这些电解质具有优异的电导率和热稳定性,同时也不会像有机系电解质一样出现易燃、易挥发等问题,非常适合于高热流热电池。但是,这类电解质往往需要较为复杂的合成工艺才能获得优良性能,成本相对较高。

对于各电解质体系的优缺点而言,不同的应用场景所需的电解质材料有所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电解质材料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集中在开发出综合性能更为优秀的电解质材料上,以满足不同热电池应用场景的需求。

二、热电池用新型电解质体系

(一)LiI系电解质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更加环保、更加稳定的电解质材料。其中,LiI系电解质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候选者之一。其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以及低熔点等特点,使得它不仅可以提高热电池的能量密度,还可以降低电池内阻,从而提升热电池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密度。此外,LiI系电解质还具有较强的耐极化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电极表面产生浓差极化现象。

对LiI基电解质体系进行了研究,团队对四元LiI-TFSI-EMCN混合电解质体系进行了优化,发现该体系在5V左右即可达到最大理论容量;同时该体系表现出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将电解质放置于真空环境中来进行高温烧结处理,可以进一步增强电解质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研究表明,经过高温烧结处理的LiI系电解质体系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和更好的耐久性。在其研究过程中发现,LiI基的电解质能够与负极材料形成紧密接触,有利于电子传输和离子扩散,从而实现快速充放电过程。LiI基电解质还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和较小的电化学阻抗,有助于提高热电池的响应速度和温度范围。

(二)硝酸盐系电解质

近年来,随着高电压体系热电池的出现,人们开始关注硝酸盐系电解质体系。相比于其他电解质体系,硝酸盐系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较低的熔融黏度,可以减少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电阻,从而提高热电池的输出电压和电流密度。低共融硝酸盐体系由于其工作区间宽广、热电池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在室温50~60℃范围内,该体系的电导率为2.3×10^-4S/cm,远低于液态有机系锂盐的电导率。

硝酸盐体系的熔点很低,采用其作为热沉材料时无需考虑散热问题。另外,硝酸根离子本身是一种优良的溶剂,可以溶解多种金属离子,便于后续的加工制作。然而,该体系的热分解温度较低,容易引起热失控事故。如在地热与石油、天然气勘探的钻井设备中,热电池作为主要的供电装置,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钻探作业的进度和效益。针对现有热电池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热电池设计方案,即将热电转换器与传感器集成一体,既保证了热电池的可靠性又简化了系统结构。对于该体系的研究还将进一步深入探究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其与其他组分相互作用机制,以期达到更佳的热电性能。

(三)Li2CO3系电解质

近年来,对于热电池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高能量密度方面的要求更是严格。为此,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寻找新的电解质材料,其中Li2CO3系电解质备受瞩目。其负极采用石墨烯包覆铜集流体,正极则采用多孔硅微球代替常规的铝集流体,这样做可以增加热电池的体积比能量。实验结果显示,该热电池具有高达70Wh/kg的比能量,远高于液态有机系锂盐的水平。

研究表明当正极中掺杂质量分数为20%的电解质时,可以显著改善热电池的性能。这是因为电解质的加入会改变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进而影响到其电导率和热力学性能。除此之外,该电解质体系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变形。另外,该电解质体系还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和较小的电化学阻抗,有助于提高热电池的响应速度和温度范围。目前,对于该电解质体系的报道还比较少,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其微观机理和优化其制备工艺,以便进一步提高其热电性能。

结束语:综上所述,热电池用新型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虽然当前仍面临许多挑战,但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逐步深入,将会有更多的新型电解质材料涌现出来,为热电池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彬涛."锂金属电池固态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能源研究与管理 .02(2022):16-23. doi:10.16056/j.2096-7705.2022.02.004.

[2]关尚升, et al."全固态电池用硫系玻璃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硅酸盐学报 49.08(2021):1585-1599. doi:10.14062/j.issn.0454-5648.20200981.

[3]张雨, 张慧芳,and 安士忠."铝空气电池阳极、空气阴极及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功能材料 51.08(2020):8058-8065.

[4]白鑫涛, et al."热电池用新型电解质材料研究进展." 电源技术 44.08(2020):1231-123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