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多个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其中多次提及要重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倡导教师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生物化学》是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新课程,它所涉及的概念繁多,内容复杂。在中职学校《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以“教”为主,只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参与性差等问题。
一、中职生物化学课任务驱动教学的特征
(一)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目的
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水平为依据,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并且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的学习成为一种驱动力。此外,任务要与知识点密切相关,尽量覆盖教学内容中的大部分知识,将知识按其逻辑和层次性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整体,以任务的形式输出。
(二)以目标为导向,以任务为导向,强调任务的设定要有目标,有具体,有可操作性,有成果。
任务要指向一个特定的目标,而且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与同学合作来完成任务,并可以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
(1)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教师这一层面上,从传统的“讲授者”、“灌输者”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当学生执行任务时,教师要从讲台向学生走去,倾听学生,与学生交流,实时关注并指导。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知识的建构者,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要围绕任务,积极地进行学习,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建构,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2)任务驱动原则
1.针对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必须与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结合,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趣味性,那么就会背离整个课程的主旨,因此,老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尽量使任务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越多越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调查三聚氰胺毒牛奶事件”的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但对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利益原则
对中职校生而言,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老师要尽量体现出趣味性,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特别是中职校生喜欢的一些方面,比如,学生们喜欢看电影,喜欢唱歌,就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看与之相关的影片,或者给他们谱曲,比如,“看《千钧一发》,总结一下你在其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感受”,或者“请为三羧酸循环谱曲,写一首三羧酸循环的歌”,这样,就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有趣的任务,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去学习。
二、中职生物化学课任务驱动教学的实例
就拿《糖的有氧氧化》来说吧。本文节选自《糖代谢》一章,主要介绍了糖的无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糖的合成和分解,糖的异生。这一节是对上一节《糖的无氧氧化》一课的延伸,也是对下一节糖元合成和分解的一个铺垫。糖类的有氧与无氧两节的基本框架是一样的,可以用来比较研究。三羧酸循环是这节课中的一个重要的、难的部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部分。
(一)对教学现状的分析
中职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糖的种类、作用、消化过程,而在初中的时候,他们也学过了一些化学公式和方程式,在这门课的前面,他们已经学过了与糖的有氧氧化有关的 ATP氧化磷酸化系统,以及糖酵解,所以,这门课的重点,就是三羧酸循环。如果有前人所学过的东西,那么对这一课时所学的东西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会充分以学生以往的知识学习为基础,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
(二)本课程的目的
(1)了解和了解糖类有氧氧化的主要过程,了解糖类有氧氧化的关键酶及其生理意义。了解了三羧酸循环在能源供应上的重要性及特征。了解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差异和关系。
(2)所述能力对象可以对所述三甲酸进行能量运算。把糖类的有氧氧化作用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在对旧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能让他们学会将前、后知识相结合,从而达到学习生物化学的目的。
(3)在教育过程中,把生物化学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学生表现分析中,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相比,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中,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浓郁,整个课堂变得更活跃,学生们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地与教师展开互动,并且积极地回答问题,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正确地回答问题。每一个小队,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小队“热火朝天”,有的小队,却是按照各自的职责,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因此,老师们在巡视的时候,要多加提醒,如果一群人讨论得“热火朝天”,那么他们就不能因为讨论的太过激烈,而耽误了工作的进展,而小组长也要控制好工作的进程,指导工作的进行。而那些比较“安静”的队伍,则要提醒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联系,让他们知道更多的消息,以免消息不对称,影响任务的进展。
三、结语
总之,我们期望能够让更多的生物化学老师积极参与到中职《生物化学》这门课的研究中来,增加被试的人数,增加被试的范围,使得研究成果更加普遍,更加适用,最终形成一套系统化、专业性强的教学方案,为今后中职高中生物化学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熊芳芳,郜新利,程宁,等. 任务驱动与PBL教学法在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魅力中国,2020(12):274-275.
[2]郭凡.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探讨[J]. 糖尿病天地,2018,15(3):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