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新时代,面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职业教育必须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世界上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处于历史交汇期。各国都面临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产业的转型升级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无一不依赖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没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产出,产业转型升级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只能是一句空话。大力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培养更多更优质的技能型人才不仅是迫在眉睫也是时代与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劳动光荣、技能可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能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得到大力弘扬,能否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现实要求,能否以一种创新的视角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键取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经过 20 多年的艰辛探索之后,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更加清晰。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职业学校将办学的思路聚焦于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了许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一)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是“二流教育”。职业教育的学生被认为是“双差生”。 这种鄙视、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且根深蒂固。 这种观念上的偏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日益严重。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教育所接纳的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是导致这种观念偏差的根本原因。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大部分学生而言,选择职业教育只是他们中考或者高考失利的“备胎”选择。这种选择的倾向性便使得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生或者 “双差生”的收容所。
(二)与市场及行业脱节
职业教育需将眼光聚焦于社会、市场及各个行业的实际需求。 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严格依照行业的需求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应依托的理念和思路。离开了社会发展,离开了市场定位,离开了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发展是盲目的,也是不科学的。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与结构不合理
我国面积辽阔,区域经济发展难免会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必定会反映在职业教育发展上。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存在明显差距,以及农村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因素。经济欠发达地区本身经济发展难以与经济发达地区并驾齐驱。
三、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
(一)转变观念,突出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职业教育要得到科学快速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 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任务。 新时代必须秉承新理念,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我国的职业教育,切实将我国的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 以往那种将职业教育视为“二流教育”,将职业院校视为落榜生或者“双差生”收容所的错误理念必须得到纠正。 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广大党员干部以及社会,都必须要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4]。各级政府应切实转变观念, 彻底抛弃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甚至漠视职业教育的不科学理念,将我国职业教育引导到服务经济发展,促进人的终身与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社会各界应凝聚共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就业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广泛宣传,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能够走出一条具有独特的中国魅力的健康发展之路;各级职业教育部门应切实转变思路,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献计献策。
(二)躬身实践,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便是服务经济建设,为经济发展培养“来之能战”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产教融合实质上便是使行业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主体,从广度与深度上拓展产教融合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素养,有利于破解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制约,对于职业院校与产业、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路径选择。 进入新时代,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国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 如何科学高效地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 走产教深度融合之路,必须要“跳出学校看学校”,使职业教育能够切实拓展思维,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校企合作能够为职业院校注入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内容,能够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能够使学生技能与素养得到科学有效的提升,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与社会多赢局面的实现。 走集团化办学之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整合政府企业、 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协调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有效的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由于参与的主体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把握区域规划与产业结构特点,掌握行业人才需求情况。
(三)适应发展,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是办学的一个重要的根本目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吸纳国际资源打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型国家等。职业教育应当注重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5],围绕实践创新活动,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区域经济的学科创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等。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延伸。第二课堂的形式,对第一课堂的拓展。 学生技能竞赛中,对赛项所设问题的解决。 思维的扩张是一种逐步深化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就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对培养的对象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 使得个体的心智和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思维是心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 实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新能力。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很多实际的问题,例如生产工艺的流程、生产设备的效率、企业的转型升级等。 特别是要将中国制造业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领先于世界发达国家,企业创新规模与质量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定期的企业定岗实践或者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培训,在真实的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