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许多艺术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新课改趋势状况下,都必须进行相应的革新和改造,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运算思维与运用技术的双重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运用水平,并健全了学校自身的课程管理体系。文章从计算思维能力训练与应用技术训练两方面给出一些对策意见,期望可以让许多艺术类学校的电脑应用基础课程有所借鉴。
一、计算机课程使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性格
人们的理解世界和改变世界所依据的思路主要有:理论思维.实际思维和计算思维这三类思路。理论思考能力,也叫做思维,所谓理论思维能力就是对事情进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总结、判断、演绎的能力,而理论思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推论与演绎[1]。理论思维是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种能力是我们从数学中获取的。实验思维,又称工程思维。以观测和总结自然规律为主要特征,实验思维通常必须依靠某种专门的实验仪器设备,通过这些设备来获取有关数据,供以后进行深入分析。实验思维的先驱是被后人誉與为"近代科学技术之父"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路。历史上,他第一次在对人类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融会贯穿了数学、物理和天文三门知识,进一步拓展、深化和改造了人们对物质运动规律和宇宙世界现象的理解,以大体系的科学研究实践和观察,颠覆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粹思辨传统的科学技术自然会观,创造了以大量试验事实为基础并带有严格思维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知识体系,他的研究工作中,还为后来牛顿的科学技术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计算机科学在实质上又源于工程思想,由于人们所构建的是可以和现实世界交互的复杂系统。而构建虚拟世界的能力使得人们可以设计超出了物理世界的各种系统,因此设计思想就象征了一个普适的生活方式和一个普适的生产技术[2]。
二、非计算机技术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训练
只有在计算机课程中培养在高等教育中,除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专业之外,绝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开设得不多,很多学生只能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十分简单的网上浏览、游戏、QQ聊天,微信,文字处理等操作,深层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知半解,计算机思维能力基本没有形成,甚至没有计算思维的理念。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与非计算机系统科学专业的一个共同基础课,作为电子设备计算机系统知识的人门必修课和莫重要基石,对于学生电子设备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建立和创造性的培训具有十分关键的重要性,本课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正确建立"电脑操作系统意志",以锻炼学生电脑思考才能,了解电子设备计算机系统的基础性知识并掌握相应的电脑操作技术。万丈高楼从平地起,有了扎实的经济根基,才会有更好的发展[3]。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明晰。不少培训学生觉得《电脑技术基础》课本是非常"单纯"的,即使没有老师,自己也能够学好这个课程;还有一些培训学生认为《电脑技术基本》课本是电子计算机专门院校的必考课,而自己身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学习生,学和不学对自身的负面影响都不大。学徒们没有具体的学术发展目标,对授课也没有学习动力,使得《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的上课与活动成绩不甚理想。
2、有些老师还不能真正意识到《计算机科学基础》专业课讲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只要教会学生一些实际的技术,就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十分重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教育,也没有认识到在《计算机科学基础》的上课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循序逐步的过程。长此以往,不少学生已经提不起学《计算机技术基本》学科的浓厚兴趣,老师也缺少指导和课堂教学的力量,《计算机技术基本》学科教育也越来越处于恶性循环之中[4]。
四、计算机技术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的计算思维方法
(一)构造性思雏
"构造法"求解,就是说构造数学模型或办法解决,这种的求解方式也就是称为构造性思想。"构造法"求解的基本思路以及过程是:审题、模型、解析和设计模型、編程实现。
(二)猜想与实验
遇到问题,不总是用逻辑推理,而最先想的是:由何种因素造成了这个后果,那么我们就测试一下,看看是不是由此因素导致的结果,对了,问题就解决了;错了,再继续猜想和实验。
(三)相似联想
相似思考又叫做相似联系,是指根据一个问题的具体实际条件和问题线索,对其形态和特性产生与其相似的现有认识和解题经历的思考方法,是指通过对一个事件的了解,或者经过对比其特性和另一个事件的相同特点,获得对后者的推断性认识,所以,它就是某种对象的认识迁移到另一个对象的认识上的思考方法。上述这些技术,根据具体的预置和缓存资源约束冗余性、约简、嵌入、回推、递归、并行管理、转换和模拟等计算,进行了实施[5]。
五、在现今的中国学校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中影响了计算思维训练的主要问题
(一)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
在计算机科学基础这个本身专业技能含金量就不够的专门课程教育工作中,大多数计算机科学老师都更关注于基本知识的传递,教给学生运用软件系统的基本运用方法,也存在着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进行的统计学思维教学。
(二)学校没有从战略高度上意识到计算思想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个别的老师却对计算思维认识不清,更没有意识到这是由理论思维实践思考共同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领域,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所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也不会理解这关系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会影响其他专业的发展[6]。
(三)强调了技能和应用的教育,而忽视了"思想的教学"
因为计算机应用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一种应用软件或系统,所以人们更注重于软件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更强调应用软件与系统研发的流程与细节,而忽略了引领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思想。
六、培养计算思维的措施
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关键地位,就必须把训练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当作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核心任务。
(一)意识教育
将无意识的计算思想教育上升为自觉的、系统化的计算思想教育。开设计算思想课程,并不是打破原来的教学内容,只是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提升与优化。让计算思想渗入各个教育环节之中。
(二)任务驱动
所谓"学习任务驱动方式"就是在掌握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协助下,紧密围着某个共同特点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进行活动研究中心,在强大的询问行为动机的促使下,经由对所学知识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运用,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和相互合作的自主学习,并在圆满完成一定自主学习目标任务的时候,促使自主学生形成某种自主学习实际教育活动方式。"学习任务驱动方式"是一门树立在结构主义教育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需要"自主学习任务"的目标性与对教育情境的创新性[7]。让自主学生带着真实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在研究中教育。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徒们还会更进一步地得到了成功感,能够更大大充分调动了学徒的求知意欲,从而逐步地形成了一段学徒感受心理实际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循环过程,进而培育出独立研究、敢于开发进取的自我学习才能。
(三)案例教学
计算思维是指利用启发式推理寻求难题解决方法的,教师在电脑知识教学中,将一章中的知识重点作为计算思维的主要问题提出来,和培训学生们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科学有效的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克服学校电脑基本课理论学时少、数学知识点多而散乱、课堂教学不好、与实际环节脱节等现象,同时还可以全方位充分地转调学生学习兴趣爱好,充分地调动学生读书的主体积极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电脑使用才能。而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法以课题研究驱动为指导,把传统课堂中的由教师课堂主体,变成了以研究者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从而建立了一个孩子主动学习,教职工共同进行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良性环境。
(四)强化实践
由于强化实践,使计算思维能力在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中凸现了出来。电脑实践教育是训练学生计算机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环节,实践,经过检验教学内容,模拟解题步骤,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对抽象问题的具体化、建立模式、校正误差、对设计各类算法的正确理解,并经过犯出错、更正出错、重复违法再改,实现真正学习。。
七、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策略
(一)科学选择的教育课题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培训中,一定要注意对各种基础应用技术教学资源加以融合,建立基于知识点的聚类网络教学体系"。而在此方面,各大艺术类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必须注重知识点聚类网络教学的设置,通过面向学生课外自学应用技术中的多个细小知识点,通过设计和形成具体的基础教学课程模型,为学生提供各种主题教学,使其能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当中,通过运用学生课外时间内可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基础应用技术,以便于更为系统且高效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
(二)合理进行课程设计
对于艺术类或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必须注意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由于在计算机应用技能类教学中,每一种软件的基础课程都存在着多个教学知识点。个别知识点都相对较"小",因此虽不可以独立程度为一项教学,可是在学生的实际运用当中却有着相当大的实用性。比如,运用计算机可以在word当中直接录入汉字偏旁部首,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当中却很少会对它加以讲解,可是实际运用中却也相当广泛。针对这种情形,电脑基础知识课程中可通过知识点聚类的方法,将不同的软件基础知识点进行主题的分类,针对内容制定视频教程,确保知识点结构紧密且时间适中,以训练学生的电脑使用技巧。
(三)创设优质教育环境
艺术类学校电脑基础知识课程当中为可以提升学生的电脑水平,体现教学,一般都会开展相应的教学公开课。关于此问题,在训练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之际,也应该在公共课上做知识点的录像,并注重强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性与可操作。而这种课程录像方式也应该延伸到平时的教育课程之中,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每一节教学当中,都获得应用技术的提升。
(四)制订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在编制教科书时,为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们必须重视对《计算机基础》选修课中教学方法设置的全面化与兴趣性,充分激活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基础》相关专业课活动中,达到训练他们计算逻辑思考能力的目标。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相关专业课活动,往往过于强调训练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而疏忽了对课程素质教育实际和情趣的融入,也疏忽了对他们计算逻辑思考能力的训练。现代大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好奇都非常强烈,并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因此教师们必须根据他们的这几种特点增加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度,以增加课堂教学知识点对他们的魅力,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考提供了充分的余地。
(五)创建共享性、开放性的教学资源平台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信息的兴起速度很快,学校除需要建立阅览室、书库等,以让学生掌握资源之外,还需要运用电脑信息、互联网建立共享、开放性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为学生群体提供内容多样的、种类齐备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实现教师学科的个体化发展创造机会。而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建立始终是《计算机科学基础》专业课教育中的难题,通过建立在线教学课程中心,学校可以为学生群体提供精选教材平台、教师教育共享平台;学生群体可以使用教师教育自评平台的搜索功能,就可以掌握自己想学的重要知识点;当出现问题时,学生也可以使用访问共享的资源或网上咨询服务功能来解决问题。同时,数据共享、开放性的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也为提高的统计思想能力和实现学生群体的个体化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电脑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国家新课改进度的日益提高,在美术类专门学校的电脑基础知识课程中一定要注意更深入的探索计算机教育思路和理念,只有使得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与技术应用水平同时提高,学校方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良好的逻辑思维与技术能力思考理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而艺术类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则可以建立比较完善而合理的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 明尧. 论艺术类院校计算机机房软硬件管理与维护[J]. 教育教学论坛,2017(9):17-18.
[2] 史家银. 信息化进程中的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 中国新通信,2017,19(1):137.
[3] 杨竞华. 艺术类院校计算机教师授课理念的多元化发展[J]. 学园,2016(2):67-68,70.
[4] 杨筱莉. 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的Office软件教学探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7):194-195.
[5] 王颖超,安志龙. 浅议计算思维在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字通信世界,2015(6):309-309.
[6] 史家银.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目标[J]. 中国新通信,2016,18(23):136.
[7] 王颖超,安志龙. 浅议计算思维在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 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2):199-199.
作者简介:禤丽敏,女,汉族,籍贯:广西桂平,生于:1980-10,工作单位: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单位省市:广西自治区北海市,单位邮编:536000,职称: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