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是临床比较多见的恶性疾病之一,致病因素较多,主要因为环境、遗传等致使结肠黏膜上皮出现恶变的状况,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尤其近些年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数量亦逐渐增多。肠梗阻是其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呕吐、腹部隐痛、腹部不适及便秘等症,同时伴有反跳痛及压痛等体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为探究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有效性,我院特选取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20例进行实验,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3月到2020年3月就诊的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20例作为样本,其中,女患者12例,男患者8例,年龄在39~8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8.17±5.97)岁,这些患者均经病理 检查确诊为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这些患者均伴有排气不畅、腹胀及腹痛等症;肠型患者4例,占比20.00%;听诊肠鸣音亢进者4例,占比20.00%;腹部压痛患者5例,占比25.00%;腹部反跳痛患者7例,占比35.00%。
1.2方法
X线检查:体位选取平卧位,使用多功能DR机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扫查,对线片进行观察分析。
CT检查:选取仰卧位,使用我院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平槽腹盆部,头部先进入,联合扫描膈顶到耻骨,依据患者的情况,选取适宜强度扫描。使用MIP、VR及MPR重组,同时设置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0mm,设置准直器大小15×0.605cm,设置电流为150mA,设置螺距为0.375mm,设置电压为110kV,引导患者呼气,之后行屏气扫描1次;个别患者可延迟扫描,或联合2.0mm薄层扫描,选取国产造影剂碘海醇为对比增强剂,实行增强扫描,用量为100ml,借助高野注射器,在患者肘脉处进行注射,控制对比增强剂的注射速度在2.5ml/min上下,对患者腹盆部的病变状况进行观察,了解病因,明确掌握患者腹部结构组织及重要器官的形态变化,使用Brilliance工作中加工和处理CT扫描后的图像。
1.3指标观察
对20例患者两种检查方式的精确率进行对比,并对其致病因素检查精确率进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本次相关数据分析,检查精确率均以百分率表示,使用χ2检验; P<0.05,说明数据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精确率
CT组检查诊断精确率为95.00%(19/20),X线组诊断精确率为70.00%(14/20),CT诊断精确率明显较高(P﹤0.05);CT致病因素为结肠癌的检出精确率为95.00%(19/20);X组仅为10.00%(2/20),明显CT致病因素检出精确率较高(P﹤0.05),具体详情情况见表1。
表1两种检验结果精确率对比[n(%)]
3讨论
结肠癌属于恶性疾病之一,临床多以手术治疗,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保证身体健康。但是,因为该病初期没有明显表现,一经发现,均已为中后期,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提高致死率。故而应及早对其进行诊断,及时采取适宜手段治疗,确保患者身体健康[2-3]。以往临床多使用X线进行检查,但此种检查方式的精确率不高,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难以得到精确诊断,且对病因等基本状况难以精确诊断,同时难以精确显示患者结肠扩张的状况。而CT能有效显示患者结肠梗阻病症程度及性质,精确判断肠道有无出血等病变状况,同时可直观呈现出患者肠壁上的细小变化及肠腔内外变化状况,继而全面了解患者肠梗阻病变的位置,以及其移动带的变化状况,除此之外,CT检查具备成像清晰等特性,针对患者肠道癌肿狭窄长度及结肠壁厚度等直接征象等具备精确诊断效用,安全性较高[4-5]。本次研究也发现,CT组诊断精确率及病因诊断精确率均明显较高,由此说明,CT诊断的可行性。总之,在结肠癌致肠梗阻的诊断中使用CT方式,可明显提升诊断精确率,完全值得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桂泉,廖余胜,黄凯清,费西平,魏吉祥.CT与MRI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6):69-71.
[2]吕祥柱,王福转,王凤娟.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肛肠病杂志,2019,39(11):8-9.
[3]方立挺,施剑斐,潘细根.MRI与多层螺旋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01):157-159.
[4]冯社欢,赵仕懂,李智锋.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的临床应用意义初步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03):429-430.
[5]潘家琦,李强,马献武,张长柱,宋丽娜.探析CT在结肠癌致肠梗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意义[J].人人健康,2017(0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