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机械制造行业在中国社会行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给中国经济给予了技术与设备方面的支持,给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目前,机械制造展示出了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新要求,因此,提升中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育水平,科学设置专业学科是当务之急。在当代,机械制造专业设置的学科内容必须更广泛,以符合社会的需要。
二、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与其他院校相比,中等职业院校更注重对中职生的专业技能培育,进而达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培育。如此则要求老师应能科学设计教育方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专业理论的教育,让学生可以拥有较强的专业理论能力与较强的实践能力,进而能够极大地提升中职生的个人能力。并且,老师需要重视健全以专业理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达到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能力。针对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的教育改革,也能推动中职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能够帮助中职院校来实现其教育目标。
三、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 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安排与学情不匹配
中职院校以初中毕业学生为主要生源,学生年龄较小,他们一般都是在应试教育下学习,缺乏应有的生活常识,观察能力不强,学习基础薄弱[2]。中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开设的学科内容对中职生的数学、物理学理论与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中职生对所要学习的专业理论未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就导致他们的学习难度加大。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本专业今后的发展前景不了解,对个人的未来发展没有整体规划,只想着混过三年的学习时间,他们缺乏学习积极性,难以实现个人的健康发展。
2. 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设备配套落后
机械制造专业的实习器材是教学的重点,院校只有配备了完整的机械设施,才可以更好地满足中职生的实习需要。据相关资料显示,有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该专业配置的设施不但数量缺乏,并且相较于行业发展也颇为落后。在开展实习教学活动中,中职生只能进行比较简单的技能实践训练,难以在院校实训时使用到对理论与能力要求高一些的机械设备[3]。实习课程的知识也未伴随行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更新,所涵盖的先进工艺设施薄弱,这对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人才有很大影响。所以,在目前社会环境下,为了适应技术方面的新变化,机械制造专业有关的实训机械设施应紧跟社会的发展,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3. 师资与专业发展不匹配
如今,中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老师一般理论体系比较老旧,他们往往拥有该专业的基础理论,而缺乏当代制造行业需要的自动化、软件理论;针对制造行业柔性化、智能化、增材工艺等新理论较为不足;专业老师一般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因此院校缺乏真正意义的“双师型”老师;因为体制内的条件限制,老师工资福利较低,想从事中等职业教学的老师非常少。如此滞后的发展,对于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机械制造专业而言,中职生不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果,掌握一定的理论技能,将不利于中职院校服务社会与行业发展能力的提高。
四、现代制造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主要策略
1 针对学生特点,合理的探索教育改革
中职院校在构建教育课程体系时,首先要参考人社部颁布的职业技能要求,实地调查本地区行业内相关公司聘用人才的基本要求与能力需求,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担负的社会职责和本地区中学教育的水平,来科学定位中职生整体素质培育的目标,并对中职生开展自身的职业规划,最终确立院校的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中职院校需要引进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条件许可下,应重点开展“现代学徒制”这一教育方式。采取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确保中职生在院校期间学到有关的专业理论,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使中职生能掌握有关岗位的技能,且让中职生做好在校是学生、在公司是员工的身份转换,给学生未来能顺利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根基。采取“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能够培育中职生的责任意识及爱岗敬业的思想理念,这对中职生今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2. 优化课程体系,切实贴合现代制造业发展
对中等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开展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则是科学地设置该专业的有关课程。要使中职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与能力,就应在教学活动中增进专业基础学科的教育。专业基础学科是培育中职生基本素养的核心基础,理论较为抽象,中职生不太能理解,在内容安排上应注重相关结论的运用,强调日常维护理论,尽可能减少对原理的追溯求源。例如,该专业设置的技术制造、数控技术应用、机电应用等课程,必须及时结合当下工艺手段开展更新,如此对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学科体系设置时,应适当参考中职生在参加公司岗位工作中所掌握的理论与技能以及公司的反馈状况。
3. 建立现代化实训基地
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要开展教育改革,最关键的是健全培训所需的机械设施。该专业重点培育应用型技能人才,重点培育中职生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的技能,中职生在实训实践中必须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动手实践时挑选适宜教学、适应行业发展的环境与设施十分关键。中职生唯有在动手实践中应用到先进的机械设施与技术,才可以减少学生到公司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更有信心地投身于工作。结合当前制造行业的发展前景,利用现代化措施,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把专业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对动手过程的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育。院校能够设计一些仿真实习基地,配备有可视化功能的机械设备,使中职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专业知识。
4.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第一,采取微课、精品课建设,提高专业知识与教育措施的信息化水平,使计算机与虚拟等工艺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载体作用,以调动中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通过系统教与平台和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把简易的问题拓展到较难的问题中,使中职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的理论与技能,为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采取完善培训中心的改造与培训措施,提高老师动手能力与专业能力。第三,提升教师的薪资福利。向社会开展招聘,扩大专业老师的来源途径,提高专业老师的整体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行业是如今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环节,它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此,则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应改革目前机械制造专业人才教育的模式,进而达到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可以极大地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育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