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一直以来,职业教育向企业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向产业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责任,也成为了职业教育的指明。但是,新时期,产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产业开始向集群化发展,产业发展的变化向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职业教育中早已固化的模式、内容和思路已与产业的发展不符,导致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新时期背景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还需职业教育者能够立足于产业的发展趋势,对其教学内容、思路、形式等进行创新。
一、变革职业教育的结构
新时期,产业已出现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为与其产业集群相匹配,职业教育唯有变革其结构[1]。以往职业教育的结构是以一元化主体结构为主,有一定的短板和弊端。因此,为弥补其短板,应将一元变为多元,职业教育应与产业合作,结合产业发展的特征,共建教育集团,共同开展教育,商讨教育方案、教育方向以及具体的教育内容等。多元化的结构对于两者的深度融合十分有利,职业教育院校可以深入的了解产业的现状以及产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产业也能给职业教育提供详细的信息和参考,使其培养出的人才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为产业所用,为产业的发展而助力。多元化的主体结构下,应致力于集群化专业结构的形成。新时期产业向着集群化发展,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也应随之做出调整。而核心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组成了集群化的专业结构,对于核心专业部分,应充分的结合产业集群的特点、发展需求以及每一所职业教育的实际优势而制定;而相关专业的制定,则应对核心专业进行延伸和拓展,是对其核心专业的补充,以对其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结构进行深入的变革,促进其教育结构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相符。此外,两者也可以共建产学基地,将基地与学校置于同等的位置上,以更好的连接教学与实践,深化教育与产业的关联,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对教育发展方式进行创新
新时期下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领域都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是新时期下的必然选择,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之路,如果一味的原地踏步,终将会被淘汰[2]。对其教育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是与产业的创新发展相协调的有效路径。为此,职业教育可以将与产业的合作进行升华,由合作关系变为共同发展体,协同发展,共同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的长远发展而助力,为产业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其次,职业教育院校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双方应从资源上做到共享与互补。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稀缺资源支持,以提升其竞争力,产业的融合需要更多的资源,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产业融合提供资源上的保障。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经济效益,而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两者在诉求上虽存在着差异。但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推动企业发展,增加企业经济收益的收益。因此,职业教育与企业可以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其协同发展的出发点。此外,政府也应为其共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建立相关的合作政策与制度,对其双方的职责进行具体的划分,为其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三、对教育服务功能进行定位
新时期,我国的产业深受全球产业转移的影响,在其影响下,促使我国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发生了转变[3]。一带一路的提出,加强了我国与其它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与合作,也为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提供了新的方向。现今,一些跨国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出现了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的现状,基于这一现状,职业教育可以将其教育服务功能转向跨国企业,根据其技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和特征,来定位其教育服务功能。跨国企业需要其工作人员能够对知识经济的认识较为深入。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可以与跨国企业的培训部门建立联系,立足于跨国企业的培训需求,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从培训内容以及技术等方面入手与其建立合作关系。跨国企业在其人才的运用上,会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对于其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往往由我国的人员担任。然而,我国的高级技术人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职业教育可以借助与其合作的优势,将更多的技术人员输送到跨国企业,以提升其教学质量,促进其职业教育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新时期下的趋势。职业教育与产业间的深度融合,还需结合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以及职业院校的具体优势和特点,从实际出发,加快两者的深度融合,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能为产业输送更多与其发展趋势相符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