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我国近代政治界、教育界、思想界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陶行知的专著《中国教育改造》,我受益匪浅,全书通过几十篇小文章的描述,引入当时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结合中国本国实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等观点并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笔者以书中《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篇着手,简要谈谈自身的看法与感悟。
一、陶行知“生利主义”观点的提出与表述
(一) “生利主义”的提出
陶行知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以对“主义”的论述开篇,提出了当时许多学者以“生计问题为进行之方针”且对“生计”并不理解的问题,继而开始讨论职业教育的“正当之主义”。
在正式摆出“生利主义”的观点前,陶行知先论述了“生活主义”与“衣食主义”。
“生活主义”之于职业教育,其概念过于宽泛,他指出:“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教育为部分”。职业教育作为多种教育类别的一种,不能囊括全部生活,因此将“生活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正当主义是不恰当的。
而“衣食主义”也“多弊窦”,不适于职业教育,陶行知以六个方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第一,他指出:“大凡衣食之来源有四:职业,祖遗,乞丐,盗窃是也。”如果职业教育以衣食为主义,便使职业教育的目标变成了以“养成赖子、乞丐、盗窃者”为目标,这与职业教育的本质目标相违背。第二,如果仅仅以衣食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则衣食充足者不必他求,可以不受职业教育矣。”仅仅对于温饱的满足而不去追求精神世界的提升,这也与职业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第三,如果职业教育仅以温饱作为目的,那便与施舍无区别,“则束身自好者行将见而却步矣。”第四,如果以衣食主义作为方针政策,那么对于教员、学校设备、收录学生等都要以此为标准,这显然是无法作为指导的。第五,人们的追求有物质、精神两方面,衣食主义仅仅注重了物质层面,而忽视了精神层面,这也是与职业教育观念不相符的。第六,如果以衣食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则教师为衣食教,学生为衣食学。无声无臭之中隐然养成一副自私之精神。”这也不是职业教育的初衷。
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生利主义”:“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而且生利主义没有生活主义那么概念宽泛,也没有衣食主义的“多弊窦”,又“几兼二者之益而有之”,以此树立了“生利主义”为职业教育的“正当之主义”的观点,并在下文中开始了对“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具体论述。
(二)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
陶行知以“生利主义”之于职业师资、职业设备、职业课程、职业学生四方面进行了论述。
首先,他引用儒家经典中“樊迟请学稼”的典故,指出“盖己立而后能立人,己达而后能达人”,提出师资要“以能生利之人为限”,要有生利经验。除此之外,陶行知还指出,职业教师需要有生利之学识、教授法,即一名合格的职业师资必须要具备生利之经验、知识、教育法,而“经验尤为根本焉”。
其次,对于职业设备,他提出这是生利的物质基础,具有特殊意义,也是促使职业学校走向社会的一种策动力, 是职业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源点之一。
再次,对于职业课程,他提出这是生利主义的传播载体,职业课程须“ 以生利为主”,其配置须“以充分生利为标准”。即职业学校的课程应该以实践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最后,对于职业学生的培养,首先要注意到学生的“才能”“兴味”,其次要有正确的择业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学而安”“行而乐”,使学生学有所成,真正达到“生利”的目的。
综上所述,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通过对于主义的论述,提出了“生利主义”的观点,而后又结合师资、设备、课程、学生四个方面,论述了“生利主义”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与内涵,完整地表述、完善了他的观点。
二、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时代性
(一) “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时代性
陶行知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发表与“生利主义”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当时时代情况的。他之所以提倡生利主义的职业教育,首先是其自身对职业教育的感悟。1917年,陶行知回国, 在对旧中国教育现状和社会实践进行考察研究后, 对于当时的教育弊端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与感悟,因此他在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对于职业教育的本质也展开了思考。其次,职业教育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 对于职业教育为何物,人们观点不一, 1917 年中华职教社提出以职业教育解决生计问题的方针后, 社会上有人把职业教育理解为生活主义、衣食主义等。陶行知对此状况十分不满,因此背景,对于“职业教育”的“ 正当之主义”进行了辩正。
正是基于当时的时代性,陶行知在表述时与当时的众多学者一样,多处引用传统儒家经典中的典故与思想内容。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陶行知引用了《论语·雍也》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中“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语句等。除此之外,他还引用了《论语·子路》中“樊迟请学稼”的典故来说明生利之职业师资必须要有生利之经验这一观点。对于传统经典的引用,是由于陶行知与当时中国的众多学者幼时受传统教育熏陶的影响的体现,也是为了便于广大知识分子接受而为之。
当然,作为民国时期留洋学习的学者,陶行知的思想中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在文中比较明显能看出的就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思想了,陶行知说道:“美国人士视职业教育与学赚钱(Learning to earn)为一途,有识者如杜威(Deway)先生辈,咸以其近于自私,常为词辟之。”通过表达杜威的观点来指出衣食主义的弊端,这也体现了陶行知对于杜威的教育观念的引入与学习,以此也体现出了陶行知对于西方先进思想的引入的特点。而以上特点也正体现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学术特点: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先进思想的交融。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中的行文与思想观点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适应我们当今教育进步发展的需要,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5-13.
唐高华. 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当代诠释[J]. 职教通讯,2007,(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