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一般需进入ICU进行抗生素治疗和生命监测,但多数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而经大量临床护理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可保证患者尽快恢复胃肠功能,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1]。故文章探究ICU脓毒血症患者中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01-01至2023-01-01间纳入的ICU脓毒血症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control group组(C组)49例,男女比为26/23,年龄20-83(48.77±4.55)岁,Test group组(T组)50例,男女比为25/25,年龄21-84(48.09±5.07)岁,对比两组患者基础信息数据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C组:行常规护理,经鼻腔胃管泵注临床营养制剂,由短肽类制剂逐渐向整蛋白制剂过渡,6小时巡视一次,观察不耐受症状发生情况;
T组:行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依据ASPEN 指南,采取动态护理措施,对患者耐受性进行评估,(1)Ⅰ级患者:腹内压12~15 mmHg,大便次数 <4次/d,误吸量< 1 mL,恶心但无呕吐,6h内胃残液量<200 mL,遵医嘱保持输注速度,营养制剂类型同对照组,6h巡视1次;(2)Ⅱ级患者腹内压16~20 mmH,大便次数4-6 次/d,误吸量≥1 mL,有恶心、呕吐,6h内胃残液量<200~500 mL,在Ⅰ级患者护理基础上,降低初始输注速度的1/2,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加入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80004,在耐受情况下经鼻饲管内注入,连用7d,每日2次;(3)Ⅲ级患者:腹内压>20 mmHg,大便次数>7次/d,误吸量≥ mL,6 h胃残留量超过250 mL且有恶心呕吐行为,在Ⅱ级患者护理基础上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护理,遵医嘱通过喂养管给予止泻药物。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状况、营养不耐受症状,其中肠内营养状况评估指标为TF(转铁蛋白)、ALB(血清白蛋白)、D-乳酸;营养不耐受症状以腹泻、恶心呕吐、胀痛为主。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5.0软件。以(x̄±s)、%形式描述计量、计数数据,行t、χ2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状况对比
护理后T组患者TF、ALB、D-乳酸均高于C组,P<0.05,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肠内营养状况(x̄±s)
2.2两组患者营养不耐受症状对比
护理后T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胀痛总发生率6%(3例/50例)低于C组20.41%(10例/49例),P=0.034<0.05,差异显著。
3.讨论
脓毒血症指细菌栓子间歇侵入机体血循环,由起初局部感染加重而引起全身感染,进而诱发患者高热、腹泻、感染性休克等症状,且发病急、快、病死率高,受到急性应激反应、意识障碍等多因素影响,可能导致器官出现继发性损伤,尽早启动肠内营养干预,能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
冯亚晶[3],以60例ICU脓毒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提示该种护理干预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为患者提供充足热卡来源,降低喂养不耐受率,改善脓毒血症患者预后,与本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以为本次研究提供有力佐证。在本次研究中,T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根据患者耐受性,依据ASPEN指南,采取动态护理措施,调整初始输注速度和营养支持方案,该措施能有效改善失衡肠道微生态环境,降低患者脓毒症而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尤其是通过双歧杆菌乳杆菌干预,能有效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刺激肠道局部免疫,进而降低感染风险,该种不同分级营养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方法相比,更加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不会因为患者胃肠道不耐受而导致营养被迫减慢或中断,故T组患者TF、ALB、D-乳酸水平更高,其中D-乳酸指标的提升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黏膜屏障,TF、ALB指标的提升能有效提升肠道营养,故T组患者肠内营养状况更优,营养不耐受症状更少。
结论:综上所述,ICU脓毒血症患者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能提高肠内营养有效性,缓解不耐受症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孔珊珊,李素云,柯卉,杨赛,黄海燕,万青,程湘玮,史雯嘉,刘芳,晏蓉,刘云访,刘天艺.肠内营养并发低血糖风险预警分级标准及措施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21,36(09):99-101.
[2]宫雪梅,叶向红,薛阳阳,江方正,李维勤.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及管理方案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04):490-494.
[3]冯亚晶.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护理在ICU脓毒血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2,34(05):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