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范畴的重要理论,与素质课改中的生本理念两者相辅相成。在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为全面激发高中生学习自主性,需要有效贯彻积极心理学教学理念,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化学课程领域的学习自主性,从而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因此,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了解积极心理学所发挥的作用,并将其合理地贯彻到教学全过程,从而构建高效的化学课程体系,促进化学课程在教育改革领域的深入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范畴领域一项重要的概念,具体指发掘个体的积极心理意识,促使其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更加主动,从而保证整个活动效能的有效提升。在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领域,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目标也发生重要转变。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1。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载体,在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能够为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同时也能够为改善和更新现有的教学环境提供一定的动力支撑。 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待化学课程的自主探究热情,从而保证整个化学教学全过程所呈现的效果更加突出。因此,作为化学教师需要清楚认识到积极心理学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并且将其深入贯彻到实际的教学革新工作当中,从而促使化学课堂呈现出发展新面貌,进一步增强学生在课程各项活动中的整体学习动力,保证学习效能获得显著性的提高。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提问前,老师必须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1.学生现有的认识层次
要想理解一个人,必须先知道他的知识底子。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水平、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直接影响到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够进行,其执行的结果又会怎样。
2.大学生心理状况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一个人,它在不断地发展、改变着。在中学时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比较成熟,基本确立了不同的价值观,他们的思维水平比初中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的自觉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和经历比较少,所以他们在理解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不够精确、不够深刻、片面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班级凝聚力,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要深入学生的感情世界,真正地理解每一个学生,聆听他们的声音,在教授学生知识与技巧的过程中,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让他们感到温馨,为营造一个良性的课堂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积极兴趣意识
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导向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兴趣意识的有效培养[2]。根据课程内容合理的构建化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深入地思考和体会具体的化学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深刻掌握抽象性的化学概念,也能够让学生对具体的化学模型,以及具体的应用形成全面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在情境的依托下,课堂气氛能够获得有效的调整,从而为学生兴趣的激发,以及积极学习心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环境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解“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时,可以在多媒体的功能支撑下,搜集相关的图片、直观的化学模型或者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让学生以视觉观察为依据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与剖析,从而保证学生所掌握的课程内容更加全面,记忆更加精准。
(三)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有利于培养积极人格,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教学来讲,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应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但是不少教师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总是注重知识的习得,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并且总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以成绩论学生的优劣,这样的班级氛围是不公平、不和谐、不积极的。如何营积极的的课堂氛围呢?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情绪感染。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情绪稳定,拥有积极的情绪,比如:幽默、冷静、随和等。在课堂上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来自于教师,在一个积极教师的长期影响下,学生耳濡目染也会与教师进行积极互动。比如:对于化学教师来讲,在描述一些有趣的实验现象时,教师也应该表现出感兴趣、好奇的表情,同时眼睛闪着求知光芒,有时一个眼神的情绪感染要比言语来的更强,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激情,自然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做到积极的人格影响常态化。即教师对学生应当总是充满爱意的、有耐心、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比如:成绩好的学生上课打瞌睡是晚上学习学到太晚,成绩差的学生打瞌睡,就理解为懒惰。每位学生都需要被关注,但是每位学生又有自己的思想,并不是对他们关注一次就可以敞开他们的心扉,因此要把积极人格的影响做到常态化,经常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善意,才能唤起学生情感。
(四)完善课堂提问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既能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又能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在选择问题目标时,应注意问题的选择,并尽可能地减少集体作答的数量。一个班级里的同学,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是有区别的,因此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的深度也是不同的,当他们一起回答的时候,有相当多的人会丧失了进行严肃思考的机会。提问的目标也不应该是那些经常举手的同学,老师在选择答案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问题的目标,来挑选答复者。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硫的性质”时,请同学们看一看我手里的二氧化硫(拿出来给同学们嗅一嗅),看一看有什么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溶解度怎么样?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检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后积极地解答问题;“如果二氧化硫与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没有显示出漂白性,那是什么性质?学生思考一下,硫的化合价是什么?二氧化硫中的硫是多少?高锰酸钾是什么性质?”老师可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解答。
(五)实施自主评价
在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导向下,教师需要对现有的评价工作体系进行创新,高度重视学生在评价活动中的主观需求,本着生本的评价原则,积极落实自主性评价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部就成员之间的学习和团队配合表现,进行互动评价,实现小组内部的有效总结。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各个小组之间就每个小组的学习表现进行互动评价,或者围绕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获得优秀思路和经验进行共享,从而促使班级学生整体化学学习水平获得全面性提升,保证化学教学向着均衡化方向实现深入发展。
三、结语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积极的提问方式和积极的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长期的积极情绪感染和积极人格影响的常态化来营造积极的组织系统,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闫瑾.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自卑心理及干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张冬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J/OL].学周刊,2019(30).
[3]吴境柳.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提问[J].中学课程资源,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