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建筑材料检测及质量控制
范泽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范泽忠,. 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建筑材料检测及质量控制[J]. 新材料,2023.11. DOI:10.12721/ccn.2023.158298.
摘要:
本论文深入研究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策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和实证研究,详细分析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关键性能指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检测手段。针对混凝土质量控制,本文探讨了最佳实践方法,包括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控制以及工地施工等方面的有效策略。通过全面的分析,本研究旨在为建筑工程提供科学可行的混凝土质量管理方案,以确保结构安全、耐久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混凝土建筑材料检测方法质量控制建筑工程
DOI:10.12721/ccn.2023.158298
基金资助:

引言: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建筑材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在结构、耐久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贡献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稳固,也直接影响到其使用寿命和环境友好性。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质量的要求愈发严格,因为优质混凝土不仅能够确保建筑结构的牢固稳定,还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和减轻环境压力。因此,本文将探讨混凝土建筑材料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策略的重要性。通过对混凝土材料的科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特性,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从而推动建筑领域迈向更安全、耐久且可持续的未来。

一、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关键性能指标

 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建筑材料,其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关键性能指标包括强度、抗渗性、耐久性、塑性和变形能力、导热性以及可施工性。

首先,强度是混凝土的基本性能之一,主要包括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这些强度参数反映了混凝土抵抗外部压力和拉伸应力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承载能力。其次,抗渗性是混凝土保持结构防水性的关键特性。混凝土中的微孔和毛细孔可能成为水分渗透的通道,因此,优异的抗渗性能有助于防止水分进入结构内部,保障建筑物的长期稳定性。耐久性是混凝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维持性能的指标。受到自然因素和化学侵蚀的影响,耐久性的提高有助于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塑性和变形能力反映了混凝土在受力时的变形特性。良好的塑性和变形能力有助于混凝土在受力后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减缓结构的变形速度。导热性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隔热和保温效果。低导热性的混凝土有助于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能效性能。

最后,可施工性包括混凝土的浇筑性、抹灰性和成型性等方面,直接影响到施工的效率和质量。具有良好可施工性的混凝土能够更容易地适应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需求[1]

二、混凝土建筑材料检测方法

2.1非破坏检测技术是一种无损伤地评估混凝土结构性能的方法。其中,超声波检测、雷达检测和红外热成像是常用的手段。超声波检测可用于评估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度,雷达检测则能够探测混凝土内部的裂缝和空洞,而红外热成像则用于检测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变化,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尽管这些方法具有不破坏结构的优点,但受到环境和混凝土本身材料特性的限制。

2.2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的方法,通过植入传感器来测量混凝土的各项参数。电阻应变计、湿度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可用于监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状态、湿度和温度变化。这种实时监测方法为工程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数据,有助于预测结构的健康状态,但需要考虑传感器的布设和长期稳定性。

2.3实验室试验是混凝土建筑材料检测中常见的方法,包括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吸水性等。这些试验通过标准化程序,提供了混凝土各项性能的详尽数据。然而,实验室试验通常需要取样,可能对结构完整性产生一定影响。

三、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策略

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控制是确保建筑结构牢固、耐久性强的关键环节。有效的质量控制策略涉及原材料选用、生产工艺控制以及工地施工等多个方面。

3.1 原材料选用:在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策略中,原材料选用是关键一环。首先,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骨料和粉煤灰等原材料,确保其质量达标。水泥的标号、强度、骨料的尺寸和强度等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其中,混凝土建筑的质量控制中,骨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性能。为确保骨料质量,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骨料,确保其强度、形状和颗粒分布符合设计要求。定期对骨料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能测试,包括颗粒形状、强度等指标,以保证骨料的质量稳定。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的质量抽检,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标准。在混凝土生产中,要通过实时监控骨料投放比例,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准确。采取适当的贮存措施,防止骨料受潮和污染。这些策略的执行有助于提升混凝土的整体性能,确保建筑材料的可靠性和工程质量。其次,通过严格的供应商审查和质量检测,确保原材料来源可靠,避免质量波动。此外,建议定期对原材料进行抽样检测,实时监控其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科学的原材料选择,可确保混凝土建筑材料在最初阶段即具备优越的质量基础,有助于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

3.2 生产工艺控制: 生产工艺控制是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控制,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关键是准确掌握搅拌时间、搅拌速度、搅拌比例等参数,以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引入高效的配料系统和搅拌设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监测混凝土配比的准确性。这包括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搅拌设备和实时监测系统,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严格控制。通过科学的生产工艺控制,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还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确保每一批混凝土都能够符合设计要求,为建筑结构提供可靠的质量基础。

3.3.控制水灰比: 控制水灰比是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控制中的核心策略。水灰比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性能,包括强度、耐久性和抗渗性等。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控制水灰比,可以在确保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适当的水灰比有助于混凝土颗粒之间的紧密结合,提高致密度,从而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但过高的水灰比可能导致混凝土中过多的孔隙和裂缝,降低抗渗性和耐久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严格控制水灰比,根据混凝土的用途和环境条件,精确调整水灰比的比例,以达到最佳的性能表现。通过精准控制水灰比,可以实现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化,确保结构的安全稳定和长期耐久[2]
3.4掺合料的使用: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择和使用掺合料。首先,选择常用的高质量掺合料,如粉煤灰、硅灰、粒化高炉矿渣粉、沸石粉等,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其次,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科学合理地确定掺合料的掺量,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抗裂性。不同的工程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掺合料,比如在海岸地区可以选择耐氯离子侵蚀的掺合料。在施工中,确保掺合料的均匀搅拌与投放,以保证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定期进行掺合料的抽样检测,监测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通过精心选择和科学使用掺合料,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性能,确保建筑结构的质量和耐久性。

3.5.添加外加剂: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外加剂,确保其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外加剂可以包括减水剂、缓凝剂、增强剂等,其种类和用量需要根据具体工程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定期对外加剂进行质量抽检,检测其化学成分、性能特性,以确保其质量的稳定性。严格控制外加剂的投放比例。外加剂的加入量应根据混凝土设计配合比进行准确计量,避免过量或不足对混凝土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在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要确保外加剂均匀分散,以保证混凝土的均质性。此外,与外加剂供应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确保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符合要求。及时获取外加剂的生产质量证明和相关证书,确保外加剂的来源可靠。

四、结论

通过对混凝土建筑材料检测及质量控制的深入研究,本论文总结了多种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策略的重要性。深刻阐述了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混凝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和可持续性。有效的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策略不仅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还能确保建筑工程在长期使用中保持优越性能。

参考文献

[1] 夏潇潇.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建筑材料检测与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22,21(15):101-104.

[2] 林松昌.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建筑材料检测及质量控制[J].江苏建材,2022(04):26-28.

作者简介:范泽忠 男 汉 1984.06 福建松溪县,土木工程工程师(2015年12月取得),网络教育本科(专升本),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工业和民用建筑方向),福建省万联混凝土有限公司,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35350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