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难点及生物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邹丽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邹丽,. 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难点及生物监测技术应用研究[J]. 生物技术研究,2024.2. DOI:10.12721/ccn.2024.157019.
摘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生态环境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而水体的健康与生态平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然而,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包括数据采集困难、监测设备技术不完善以及水体生态环境的复杂性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强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研发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并建立完善的水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以确保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难点;生物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DOI:10.12721/ccn.2024.157019
基金资助:

引言

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维系着生物的生存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剧,水体生态环境正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和恢复水体的健康,水体生态环境监测不可或缺。然而,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着诸多难点,如数据采集、监测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因此,需要加强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研发创新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并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以实现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和科学管理。

1.水体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水体生态环境监测是指对水体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关键参数进行定期观测和评估,以了解水体的健康状况及其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水体中各种因子和指标的数据,可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生态系统功能状态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其他相关的环境问题。水体生态环境监测有助于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提高水体治理和保护决策的科学性。综合应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水体生态环境监测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促进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2.水体生态环境监测的难点

2.1数据采集难点

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着数据采集的难点,水体环境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不同类型的水域和地理位置,因此数据采集需要覆盖多个监测点位,时间周期长。水体环境的特殊性导致数据采集困难,如水流动性、波浪干扰、气候影响等,会对准确度和稳定性造成挑战。此外,水体中存在众多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参数间相互影响,导致数据的解释和分析变得复杂。此类难点使得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需要克服诸多技术难题,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可比性。

2.2监测设备和技术不完善

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监测设备和技术不完善的难点,现有的监测设备可能存在灵敏度不足、测量范围狭窄等问题,无法满足复杂水体环境的监测需求。针对特定指标的定量分析方法可能缺乏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获取精确的监测数据。而且,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速度较慢,更新换代薄弱,导致监测手段相对滞后。此外,一些监测技术可能受到成本限制,使得大规模监测困难。

2.3水体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水体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是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一个难点。水体生态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水文条件、地质特征、气候变化等,导致了水体内部和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多样性。此外,水体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自然灾害以及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因此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动态性。这种复杂性意味着监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和参数,同时需要运用适当的模型和技术进行解析,并理解其相互关系和影响。

3.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3.1水生生物监测技术

水生生物监测技术是一种利用水生生物作为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工具。其中,浮游动物指标监测是通过分析浮游生物的丰度、群落结构和生态指标来评估水质和生态系统状况。水生植物指标监测则通过观察水中植物的多样性、覆盖率和生长情况来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水生态健康状态。这些水生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定量表征水体的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水体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水生生物监测技术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持续的研究和改进,水生生物监测技术将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水体生态环境的状况。

3.2底栖生物监测技术

底栖生物监测技术是一种利用水体底栖生物作为环境指示器的监测方法。它通过评估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参数,来判断水体的生态质量和污染程度。底栖动物指标监测可以提供关于水体富营养化、有机物负荷和底质质量的信息,从而帮助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同时,微生物指标监测可以检测水体中的细菌、藻类和其他微生物的变化,为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的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底栖生物监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成本较低的优点,因此它在水体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评估和管理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工具。

4.解决水体生态环境监测中难点的措施

4.1研发更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

研发更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是解决水体生态环境监测中难点的重要措施。这包括改进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的设计,以提高其灵敏度、精确度和稳定性。同时,需要开发新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如无线传感器网络、遥感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实现更全面、远程和准确的数据采集。此外,还应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减少人为误差。通过不断投入研究和创新,我们在监测设备和技术方面取得进步,能够更好地满足水体生态环境监测的需求,保护和管理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4.2加强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

加强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对于水体生态环境监测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深入探索和开发新的监测指标、样品处理和分析技术,以提高生物监测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需要加强对不同生物组成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以建立更精确的生物监测模型和指标体系。此外,应注重生物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验证和验证,在不同水体类型和污染状态下进行广泛的监测和评估。通过加强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水体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威胁,为水体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

4.3建立完善的水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建立完善的水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是保障水体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需要建立广覆盖的监测站点,涵盖不同类型的水体和地理位置,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应完善监测网络的实时数据传输和共享系统,以加强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促进数据在科学研究和政策决策中的广泛应用。此外,建立统一的监测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在建立监测网络的同时,还应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质监测技术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水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可以更好地了解水体环境的变化和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结束语

水体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工作。面对难点和挑战,我们应不断创新技术和方法,加强研究和合作,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水体生态状况,才能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让我们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保护和治理水体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高连佑,李亚娜.水处理中环境监测技术及污染防治策略探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7):47-48+51.

[2]马若男.试析生物监测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运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2):38-40.

[3]陈美瑾.水体生态环境监测难点及生物监测技术应用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51(12):142-144.

[4]张锐,邹蒙蒙,马泽雯等.通导遥一体化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初探[J].卫星应用,2021(06):52-55.

[5]张灿,陈虹,王传珺等.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及展望[J].环境保护,2021,49(12):39-4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