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价格风险的定义
材料价格风险是指在建筑工程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如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通货膨胀、汇率波动、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原材料成本发生变动,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确定影响的风险。材料费用通常占建筑工程总成本的40%至60%,因此,即便是小幅度的材料价格波动,也可能对整个项目的预算产生显著影响[1]。
2 材料价格风险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若材料价格频繁波动,将对建筑工程造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是材料成本波动对预算准确性的影响,一般建筑项目从开工到竣工往往需要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期间材料价格的频繁波动会导致预算编制时的估算与实际成本之间出现较大的偏差,影响项目的财务计划,项目资金紧张;二是材料价格上升若未能在预算中得到妥善考虑,那么将直接压缩工程项目的盈利空间,项目将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出现亏损的风险;三是因材料价格上涨,不得不中断与现有供货商的合作关系,转而寻找价格更为合理的替代供货商,但这样会造成供应链短暂中断,延误工程进度,因材料短缺而产生额外的间接成本,包括工期延误导致的人工成本增加、设备租赁费用的增加以及可能产生的违约金等,直接增加工程的总造价。
3 材料价格风险的预防措施
3.1 长期合同锁定价格
长期合同锁定价格能够为项目提供稳定材料价格,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可以固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材料价格,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减少项目在预算编制时对短期市场波动的依赖,确保预算的准确性和项目的财务稳定性。但是,长期合同的灵活性较低,一旦市场出现价格大幅下跌,会限制项目方利用市场变化来节约成本的机会。因此,在合同中可以增设合理的价格调整条款,应对市场变化。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两种价格调整机制:一种是按实调整,即根据市场价格的实际变化来调整合同价格;另一种是有限制调整,即在合同中设定一定的价格调整范围或条件,以确保价格调整在可控范围内进行。通过这种方式,项目方可以在享受长期合同带来的稳定性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以应对市场变化。
3.2 多元化供应商
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能够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分散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在市场出现供应短缺或价格飙升时,迅速从其他渠道获取所需材料,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实施多元化供应商策略,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来对供应商的综合实力进行量化评估,综合考虑价格、质量、交货期、服务和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客观选择供应商,避免主观臆断[2]。
4 材料价格风险的应对策略
4.1 期货合约与期权合约
期货合约与期权合约作为金融衍生工具,同样可以应用在材料价格风险管理中。期货合约允许建筑企业通过在期货市场上预先锁定特定材料的价格,规避未来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若项目需要大量钢材,企业可以购买相应数量的钢材期货合约,以当前价格固定未来交割时的成本,这在价格波动剧烈时尤其有效,能够为企业提供价格保护,减少因市场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超支风险。期权合约则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可以购买看涨期权,赋予企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以特定价格购买材料的权利,而不必承担必须购买的义务。这种策略特别适用于当市场存在价格上升的预期,企业对市场趋势有一定判断,但又不希望完全锁定成本的情况。支付一定的权利金,可以保护自身免受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保留价格下跌时按市场价购买的选项。在实施期货合约与期权合约时,需要进行详尽的市场分析和风险评估,使用建筑材料价格指数来评估价格趋势,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预测价格波动。考虑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供应商的信誉和履约能力。
4.2 价格调整条款的应用
在合同中设定价格调整条款,在材料价格发生显著变化时,对合同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保护项目预算的稳定性和工程的盈利空间。根据美国工程造价协会(AACE International)的推荐,价格调整条款通常会包含一个价格指数,CRSI(混凝土和钢筋价格指数)或ENR(工程新闻记录)指数,反映市场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当指数变动超过合同规定的阈值时,价格调整条款将被触发,允许对合同价格进行调整。
4.3采用业主供货方式
业主供货方式模式下,业主直接负责采购所需的建筑材料,而不是将这一责任完全转嫁给承包商[3]。通过这种方式,业主可以更好地控制材料的质量和价格,避免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的成本超支。业主还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单位材料的成本,进一步控制整体造价。
4.4 成本加酬金合同
成本加酬金合同(Cost Plus Contract)是一种常见的风险转移策略,它允许承包商在完成工程后,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酬金来获得支付。这种合同形式在材料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为业主和承包商提供了一种灵活的造价控制方式。通过成本加酬金合同,承包商在钢材价格波动超过20%的情况下,仍能保证项目不超预算,因为合同中设定了一个上限价格,超过此价格的部分由业主承担。这种合同形式的灵活性在于它能够将材料价格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管理的成本,减少因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为了防止承包商故意增加成本,合同中会包含限制条款,确保承包商合理控制成本,转移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4.5 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转移
合同条款的设计是风险转移策略的核心。通过固定价格合同,承包商可以将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给业主,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一个固定的总价,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动,业主都需支付这一金额。但这种合同形式要求承包商在投标阶段对材料成本有准确的预测。同时,结合价格调整机制,允许在特定条件下调整合同价格,反映市场材料价格的实际变化,更公平地分摊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4.6 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转移
有效的项目规划能够为整个建筑过程提供清晰的蓝图,而预算控制则确保项目在预定的财务框架内运行。采用挣值管理(Earned Value Management, EVM)模型,可以实时监控项目的进度和成本,确保材料成本不会超出预算。EVM通过整合进度计划与成本数据,提供项目绩效的量化指标,如成本绩效指数(CPI)和进度绩效指数(SPI),从而允许调整项目计划,以应对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那些在项目初期就进行详尽市场分析,预测材料价格趋势,并在预算中预留一定比例风险准备金的项目,往往能更好地控制成本。
5 结论
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材料价格风险管理是确保项目财务稳健和盈利空间的关键。通过对材料价格风险的深入分析和有效管理,根据风险带来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因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楠.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材料价格风险控制[J].中国招标,2023,(02):97-100.
[2]张启树.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材料价格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1,(14):134-135.
[3]邓如媛.工程造价控制中材料价格的风险管理策略[J].财经界,2021,(24):59-60.
作者简介:胡月(1989.09-)女,汉,四川中江人,本科,中级,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