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高考政策的实施,高中化学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设计合理的化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成为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高中化学作业设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作业设计要贴近新高考的要求和趋势,结合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设置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题目。其次,作业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作业设计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所以,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应用,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本文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优化高中化学作业设计进行探究。[1]
一、关注梯度,循序夯实
新高考改革的大环境对老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保证作业量适度,也要避免作业难度过高,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但是,在高中阶段,化学考试难度越来越大,老师们如果持续降低作业难度,让题目难度远低于高考题目,就很难使作业设计实效得到体现,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基于此,老师要做的就是设计梯度性的作业。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一张试卷和几页习题就构成了作业的全部,但是,由于大部分练习都是根据题目类型来进行分类的,导致各种难易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往往会让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被困难问题给“绊倒”,这不仅会降低作业设计质量,还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在这种状况下,老师们可以将固定的题目进行打乱重组,按照基础题型、提高题型和拔高题型的顺序来安排布置,使出题次序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他们一步一步地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知识教学中,老师要设计梯度性作业,同时要丰富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多角度地巩固知识。首先,老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基础作业,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如硫的物理性质、气味、颜色以及化学性质等,并加强记忆。同时,老师也可以重点针对硫的化学特性方程式布置作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在学生完成了以上的作业之后,老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作业的难度,确保提供的作业体现综合性,利用实验设计和分析等作业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总之,阶梯作业设计可以极大降低学生的作业负荷,适应学生的发展趋向,既满足了“双减”的要求,又确保了作业的难度适中,缓解并逐渐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2]
二、有效精简,针对设计
目前,传统的化学作业呈现“难且多”的特点,体现了应试教育背景下老师对学生的高要求和高期望,但与“双减”政策精神相悖,同时也导致学生学业负担和精神压力过重,使化学学科在选科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老师倾向于将已学知识引入作业设计,使同一时间段的作业包含不同的重点,以便回顾知识并强化能力。但是,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但使学生的负担加重,还使学生不能深刻了解和探索当下的重点学习内容,导致“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局面。所以,在布置作业时,要本着“简而精”的理念,将作业内容简化,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落实和提高。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时,老师首先要以最基本的氢氧结合生成水的实验探究为例子,引导学生探索“2H2+O2=2H2O”方程式中的还原剂和氧化剂,接着让学生注意“氢原子的电子迁移到氧原子,氢原子丢失了电子之后变成H+,氧原子获得了电子之后变成O2-,二者结合就生成了水”的整个过程。学生针对这个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解以后,老师就可以设置难度提升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去寻找一些单线桥或双线桥方法的氧化还原反应,并绘制出完整的电子转移过程。这样的作业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的知识真正掌握,增强他们对知识和经验的深入理解。[3]
三、调整形式,深化领悟
在高中阶段,由于作业难度过高,所以许多学生不愿在选科时选择课程。而老师不能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业难度调整上,还应该结合目前的实际状况进行深刻反思和剖析:“为什么化学作业很难?化学难在哪里?”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许多同学都觉得化学作业很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和吸收效果差,也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因此,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作业设计的难易程度,而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化学作业设计的丰富和多元化发展,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设计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预习任务,让他们自己尝试自己探索要学的知识,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并做好笔记总结,保证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基本的理解,接着把问题带入课堂进行探究,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基于预习活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将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成微课资源,方便学生针对性开展预习。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基本问题提问来检查预习效果。而且,在课程结束之后,老师还可以安排小结作业。例如,在“苯酚”课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乙醇和苯酚的结构性质,指导他们把相关知识列成表格,提高他们的化学学习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方便后续针对性进行完善学习。
四、专注生活,优化感受
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老师要结合生活化教育特征,将现实生活和化学作业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有比较逼真的现实体验,让他们在生活的层次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化学知识。例如,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应用范围较广的金属材料有关知识指导学生开展生活化学习,并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安排一系列生活实践活动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了解硬币金属成分,并分析常用合金的类型、性能和用途,接着撰写科学小短文或根据学习内容开展小组实验活动。总之,在进行化学作业设计时,老师们要对生活化元素作业加以重视,在作业的设计上进行创新,让学生们在做生活化作业时能够更好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4]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背景下,化学作业的设计策略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要符合考试要求,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并取得积极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花.化学作业呼唤量体裁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3(1):0100-0103
[2]顾艳兵.新高考背景下如何进行高中化学作业优化[J].天津教育,2023(28):42-43
[3]李海容.基于核心素养下有效设计高中化学作业[J].新潮电子,2023(4):263-265
[4]郑一萌,徐岩,崔克宇,闫丽.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研究[J].求知导刊,2023(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