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作为对生命行为的探究,其课堂学习涉及众多实验和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并帮助其系统掌握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一、创设教学情境,打造高效课堂
创设情境是初中各学科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设情境提供了更多便利,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以任务驱动的方法推动高效展开教学。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初中生物学教学,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模拟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目标的前提下,以近似“身临其境”的方式更直观和形象地接触知识,通过沉浸式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深度思维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身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知识,从而发挥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例如,现实生活中,感冒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又被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与人体的呼吸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感冒的症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亲身的体验,然而很多人不明白感冒的发生机理。当患上感冒时,一些人会选择去医院诊治,还有的人会选择自己买药吃,市场上的感冒药种类繁多,每一种药都有其对应的病症和作用,自己买药应对感冒很容易产生“药不对症”的情况,这种情况严重时会损害人体健康。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是初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假设学生自己是医生或感冒患者,要完成根据症状选择消炎、祛痰、止咳等药物的任务。为了让感冒的“诊断”过程更加形象,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在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上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3D演示动画,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冒症状对具体的病症进行诊断。这样,学生在完成“诊断”任务的过程中,对于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会更直观地了解。借助这样趣味性十足的教学过程,不但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有关人体呼吸系统的知识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的方式被学生接纳,由于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也能将学到的生物学知识顺畅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同样,这种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还可应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神经系统的组成、植株的生长、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也将被应用于教育领域,那时初中生物学的教学情境创设将会更加精彩,任务驱动教学的模式将会被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优化任务内容,促进自主学习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必须从任务设计入手,只有充分优化和完善任务设计内容,才有助于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梳理,确定其中的骨干部分,使任务的走向始终不脱离内容构建的轨道,这样任务设计才能体现核心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其次,优化任务内容还要在厘清任务结构、任务类型、任务主题等要素的基础上确立任务的层次,这样在完成任务设计后,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对教师来说,通过优化任务内容,授课过程会变得更有条理,而在学生看来,层次和条理分明的任务会使完成过程变得更有章法,在确定的主题下对任务展开深层次探索,能够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丰富的信息技术工具让任务内容的设计和优化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教师在优化任务内容的过程中可借助信息技术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例如,在讲到“人体的营养”知识点时,由于食物的营养成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话题之一,也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上,生活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回答问题、完成课题的方式强化学生对食物以及营养物质的认识。为了让任务内容更丰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更紧密,教师可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或任务,如:“你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其中包含哪些对身体健康有利的营养元素?长期不吃蔬菜对身体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都包含哪些营养元素?你知道的哪些疾病是由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引起的,这种营养元素是什么?长期不晒太阳会影响人体吸收哪些营养元素?只吃大米、馒头,少吃或不吃肉会变胖吗?脂肪、淀粉、白糖分别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人体所需的B族维生素有哪些,分别参与人体的哪些生理过程或代谢反应,缺乏B族维生素分别会引起哪些病症?OTC维生素与保健品维生素的区别?从营养的角度看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什么优缺点?”诸如此类,让学生自行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一项或多项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选择搜索引擎、网络问答,甚至是人工智能回答等适合自己的方式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和普及营养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
三、引导合作学习,加强优势互补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利用团队合作的优势,提升学习效率。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必须鼓励学生利用团队的优势展开学习。教师要发挥引导功能,在细致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帮助确立学习小组的任务目标,还要积极拓展和探索学习小组内学生的合作方式,制定合理的协商规则,使学生能在规范的框架下以倾听、讨论、启发等方式展开合作学习。为了使小组学习更有组织性,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以民主的方式选出小组的负责人,由小组负责人架起教师与小组成员间沟通的桥梁,使任务驱动教学能够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展开。由于小组成员间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互补作用,也能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跨学科融合的优势,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和水平。例如,初中生物学涉及知识内容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授课或复习阶段,教师可改变教学策略,将学生按照一定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习小组围绕着某个具体的课题展开学习,比如我们国家有着非常广阔的陆地面积,由于领土跨度较大,很多地方在地理特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为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但近些年来受地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濒危亟待保护的动物越来越多。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如何保护野生动物这个课题,去搜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资源的任务。由于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知识结构、学习技能均存在差别,比如有的学生善于使用互联网,有的学生记忆力很强,这样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做到优势互补。此外,学生在搜寻资料的过程中,也能强化使用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学习过程与时代保持同步。
四、丰富评价方式,挖掘学习潜能
教学评价是完整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完善教学实践的重要方法,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推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必须充分借助评价的力量。通过恰当的评价,学生能够及时找出并弥补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准确地传递给教师,教师也能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潜质,这些优势均充分表明,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深入了解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并建立自信的有效方式。以任务驱动法展开初中生物学教学,教师要依托当前时代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展开评价,不但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衡量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识的程度,既要充分利用考试、书面测验等传统评价方式的优势,又要借助口头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不同教学场景下的评价行为,丰富初中生物学的日常评价体系,同时在发挥教师评价主体职能的过程中,也要给予学生自评、互评相应的存在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动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实验任务都成为驱使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动力。通过“小任务”的实践,学生既掌握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又提升了自身批判性思维、合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确保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真实、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生物学的认识,并为其高中生物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光富,娄子林,喻屏,等.“观察种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小组协作教学法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0(2):40,45-47.
[2]孙爱明.“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25.
[3]王红英.“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16):95.
[4]杨玉霞.以任务驱动课堂,提升初中生物课堂实效性研究[J].新课程(中),2019(4):42.
[5]孙爱明.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探析 [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 (0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