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与诊断研究
​李林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林,.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与诊断研究[J]. 生物技术研究,2024.5. DOI:10.12721/ccn.2024.157048.
摘要: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以及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往往受限于时间、成本和复杂性,难以满足快速检测的需求。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生物检测与诊断研究旨在利用微流控芯片的微小通道和微流体特性,实现对多样性微生物的快速、高效检测。
关键词: 微流控技术;微生物快速检测;诊断
DOI:10.12721/ccn.2024.157048
基金资助:

引言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其种类繁多,对人类健康、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培养法、PCR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检测周期长、操作复杂、灵敏度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对多样性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需求。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与诊断研究旨在利用微流控芯片的微小通道和微流体特性,实现对微生物的快速、高效检测。

1.微流控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与诊断中的优势

1.1高灵敏度和快速性

微流控技术具有高度集成化和微小尺度的特点,使其能够实现对微生物的快速、敏感的检测和诊断。由于微通道的微米尺度,微生物与检测设备之间的交互表面积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此外,微流控技术能够精准控制流体在微通道中的流动,实现快速混合和反应,使得检测时间大幅缩短,通常仅需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这种高灵敏度和快速性使得微流控技术在应对微生物感染等紧急情况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1.2微生物样本处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通常需要繁琐的样本预处理步骤,包括样本的收集、处理、纯化等,这些步骤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引入外源性污染。相比之下,微流控技术能够通过集成微型化的样本处理单元,实现对样本的自动化处理,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干预,同时降低了外源性污染的风险。通过微流控芯片上的微结构和微阵列,可以实现对样本的精确控制和操作,例如样本的混合、稀释、浓缩等。

1.3低成本和便携性

随着微流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流控芯片的制造成本不断降低,同时微流控设备的体积也越来越小,便携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得微流控技术具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适用于资源匮乏地区或者临床现场等环境。相比传统的大型实验室设备,微流控技术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使得检测设备更加便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微生物检测与诊断。这对于远程地区的疾病监测、野外环境监测以及急救现场等场景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

2.1微型化的样本处理单元

在样本预处理模块中,微流控技术可以实现对样本的高效净化和浓缩。通过设计微小的分离通道和微结构,可以利用离心力、毛细力等物理原理快速分离出目标微生物细胞。同时,微流控芯片还可集成诸如微滤膜、免疫亲和层等分离单元,有效去除样品中的杂质和干扰物质,为后续的细胞捕获和检测提供高纯度的样品。在样本稀释模块中,微流控技术可实现对样品的自动精准稀释。通过设计微型的混合腔室和精细的流体控制系统,可以将原始样品与缓冲液进行快速均匀混合,得到理想浓度的检测样品。这不仅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而且减少了试剂和样品的消耗量,降低了检测成本。在样品分液模块中,微流控芯片可集成微量分液阀或微泵,实现对样品的自动化分配。这种精准的微量分液有助于提高后续检测的灵敏度和重复性,同时也为微生物的高通量筛查和并行检测创造了条件。

2.2细胞识别和捕获模块

微流控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能够实现对目标细胞的高效识别和捕获。通过巧妙设计的微流控芯片结构和功能单元,可以利用多种原理实现对微生物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捕获。其中,生物分子识别是一种常用的细胞捕获策略。微流控芯片可以预先在通道壁上固定特异性的抗体、寡核苷酸探针等生物识别分子,当样品通过时,目标细胞会与之结合并被捕获。这种亲和捕获方法具有高选择性,能够实现对特定类型微生物的高效分离。此外,微流控技术还可利用电场力、重力沉降、流体力学等原理实现对细胞的分离捕获。例如,通过在微通道内施加非均匀电场,可以利用细胞的介电特性对其进行选择性俘获;借助流场梯度或惯性力,也可将细胞按照大小、密度等物理特性进行分类分离。这些无标签的捕获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复杂样品中的高通量筛查。

2.3整合式检测与分析模块

微流控技术的整合式检测与分析模块为微生物检测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通过在微流控芯片上集成光学检测、电化学检测、质谱检测等多种分析手段,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多重检测和分析,使得检测系统更加全面和综合。这种集成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同时对微生物的多种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例如,光学检测可以实现对细胞形态、大小、数量等基本信息的获取;电化学检测可以监测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和生理状态;质谱检测则可以精确地识别和定量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代谢物等生物大分子。综合运用这些分析手段,不仅可以更全面地描述微生物的生理特征,还能从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多个层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3.对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与诊断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3.1多参数整合与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整合更多的检测和分析手段到同一平台上将成为发展的重点之一。例如,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快速的基因组分析,从而实现对微生物的更准确、全面的检测。这种整合将使得检测过程更加高效、快速,有助于准确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此外,引入智能化的检测和诊断算法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随着数据量的增加,传统的人工分析已经无法满足快速检测和诊断的需求。智能化算法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解读,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快速检测和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3.2微流控技术在POC应用的推广

在临床、野外或偏远地区,常常存在着对快速、准确诊断的迫切需求,而微流控技术的特点使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选择。然而,要实现微流控技术在POC应用中的广泛推广,需要克服一些挑战。首先,便携式微流控设备的开发是关键。这些设备需要具备易于操作、稳定可靠、价格合理等特点,以满足不同环境和样本类型的需求。例如,设备需要具备简单直观的操作界面,以便医务人员和操作者能够快速上手,并且需要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设备的价格也需要合理控制,以确保其在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都能够承受得起。其次,需要解决微流控技术在POC应用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由于POC环境的复杂性,设备和试剂的标准化程度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不同设备和试剂之间的兼容性和可比性,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信度。

3.3多样性的微生物检测

在当前的微生物检测领域,微流控技术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微生物种类的检测上,如细菌、病毒等。然而,微生物的种类千变万化,涵盖了不易培养的微生物(如真菌、寄生虫)以及微生物群落等,这为微生物检测的多样性提出了挑战。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重点关注于开发多样性的微流控芯片,以满足对这些微生物种类的快速检测需求。针对不易培养的微生物,如真菌和寄生虫,微流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为快速和准确的检测方法。通过设计针对特定真菌或寄生虫的微流控芯片,结合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有助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结束语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与诊断研究为改善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望在微生物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通过整合微生物学、工程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知识,不断完善微流控芯片设计、检测方案优化等关键技术,将推动微生物检测领域朝着更加快速、精准、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其武,包旭东,丁柯,等.微流控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23,39(10):107-114.

[2]韩金龙,闵武琼,叶富饶,等.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22,28(08):105-107.

[3]宁雅婷,杨启文,陈新飞,等.临床微生物快速检测新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J].协和医学杂志,2021,12(04):427-43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