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言
职业劳动者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中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社会职业劳动者的使命。但是目前职校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热情不高,导致专业学习的热情低下,严重地影响了其学习职业技能的成绩和效果。什么原因造成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荣誉感欠缺?如何提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使其在校学习期间能正确树立职业理想,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2职业荣誉感的科学内涵
“职业荣誉感”在文献中的定义为: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肯定和褒奖,是从事本职业的个人对这种肯定和褒奖所产生的认同感。由此可见,职业荣誉感是外界和个人内在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职业荣誉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恩格斯曾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在新时期的中国,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荣誉感教育,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通过对学生在日常学习、生话和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言行做出肯定和否定、褒与贬、光荣与耻辱的不同评价,从而使其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荣誉感。
3加强职业荣誉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国家教育部指出: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院校就是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毕业后能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的高水平的服务。由此可见,高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最重视的目标,这个目标与普通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是招生困难,优秀生源不愿意报考职业类院校,普通本科院校才是他们的首选。辛辛苦苦招来的学生,在学校里又会出现管理的难题,他们往往是抱着无奈的心情来到学校,不能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对将来的职业规划没有充分考虑,职业荣誉感没有初步建立。。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专业认同教育,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知
4.1.1重视学生志愿填报,严把招生入学关
幼师的荣誉感来源于幼师本人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来源于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幼师职业价值的充分肯定。首先,学校在招生时应进行全面的专业宣传和介绍,引导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专业前景和专业学习内容。其次,学校在面试过程中应制定相关的筛选指标,尽量招收具有明确职业倾向的学生,作为未来幼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尊重、喜爱幼儿的精神品质,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最后,学校招生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志愿选择方式,尊重学生的第一志愿,严控生源质量,抓好人才培养的第一关。
4.1.2强化入学后的专业认同教育,明确学习目标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后,学校要不断强化巩固其当一名幼师的初始动机,引导其正确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独特性,让学生了解从事的工作内容、性质、意义和发展空间;专业负责人应向学生解读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让学生知晓本专业的毕业要求,明晰核心课程的学时学分,了解在校期间需要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型等,从而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制定生涯发展规划。
4.2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专业水平提升路径,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4.2.1依据学生性别特点加强体验式学习
可能是受中国传统观念的
影响,在各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远远高于男生。访谈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女生特别喜欢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任课教师应紧密联系幼儿园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适当将问题抛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营造好体验环境,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教师在课堂上以抑扬顿挫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教授学生,学生在模拟幼儿园教育活动时也会加以模仿,自然习得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
4.2.2依据年级不同开展多样化的见习实习
在产教融合大背景下,学校应分年级、分阶段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和实习,引导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最真实的了解,给学生提供最佳的见习、实习环境和方式,用真实的环境营造学习氛围,用规范的专业示范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如在学生一年级阶段进行岗位感知教育和保育见习,通过观摩幼儿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保育见习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明确保育员岗位职责;在二年级阶段可安排教育见习,观摩并实践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在三年级阶段安排保育教育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得到全面的、综合性的锻炼,在实践中将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其专业能力,从而增强其职业荣誉感。
4.3加强校内外协同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
4.3.1重视职业自豪感、获得感的培养,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及自豪感,提升其职业荣誉感。教师应将职业自豪感或获得感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描绘职业成长蓝图,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清晰而明确的规划,通过努力不断成长为学前教育领域的行家或专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4.3.2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高职业归属感
职前职后的职业情感均可能影响职业归属感。因此,学校和用人单位应协商合作共同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学校应与社会责任感强、声望好、行业领先的幼儿园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比赛,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如布置优秀校友宣传墙,用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去影响学生,聚生榜样效应,让学生从成功的幼师身上汲取自我成长的精神动力,挖掘对幼师职业的价值性、崇高性的自觉理解和认同,明确幼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只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意义有了深刻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职业归属感。
5结论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质量的提升,学校在各类教育活动中,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启示我们,想激励一个人,就必须强调成就感、认同感、工作本身的价值、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职业荣誉感的现状及学生特点采取举措,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专业认同感,从而提升其职业荣誉感。
参考文献:
[1]王文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究技工院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J].现代职业教育,2020(06):228-229.
[2]廖伟山.新时代艺术院校教师职业荣誉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3):81-83.
[3]赵凯娜.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职业荣誉感提升研究[J].智库时代,2018(27):124+127.
[4]杨成.高校教师职业情感调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5]朵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荣誉感培养路径探析[J].价值工程,2016,35(32):196-198.
[6]李丹,赵芳.高等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冲突研究[J].校园心理,2014,12(06):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