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推进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启动国家“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7年1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网络原住民”增多,互联网突破了课堂的边界、学校的边界、求知的边界,“万维空间”挑战“三尺讲台”。网络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学习、生活、成长,如何做好引导规范,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如何促进线上与线下正向融合、虚拟与现实良性互动,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1.教育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
2.教育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3.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创造泛在学习环境、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4.教育信息化正在成为解放教育生产力、提高教育评价和管理效能的重大技术手段。
通向智能教育的道路就是教育信息化,其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本文顺应了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需求。
1 研究假设
在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引入慕课必将对高等教育的现行的课程体系结构带来冲击。由慕课所引入的课程设计必然带有课堂的“翻转”,必然带来成绩评价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必然带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环节中角色扮演的转变,必然带来对共享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必然带来对教学对象需求特点的深入研究,必然带来教学团队对网络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学习与深入研究。
加强线上的“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交流、课程内容讨论,以及相互间资源的共享利用,促进教师和学生多重角色扮演的转变和尝试。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更主要的是在线上熟悉的基础上促进了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将目前的慕课形式向“连接主义慕课”形式引导,该模式更注重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交流,而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2 研究内容结构
研究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3 研究对象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应用型高校中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具体包括MOOC, SPOC, O2O等信息化教学方式在应用型高校中的应用。
4 研究技术路线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结合实际,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2所示:
图1 研究内容结构图 图2 研究技术路线图
5 研究解决的教学问题
5.1 解决了教学需求与教学时间的冲突问题
MOOC、SPOC、O2O混合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将主要教学内容和答疑讨论搬到了线上,预留了充裕的线下课堂时间进行教学设计、实践指导与学习效果的验收,这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图3为O2O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学流程设计示意图。
图3 O2O教学流程设计
5.2 解决了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慕课课程的教学资源不仅在课题组成员所属高校间共享共建,与此同时我校作为北方大学联盟所属高校,同兄弟院校之间也进行了信息化教学平台“英华在线”的共享与共建,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基于O2O混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真正将教师从课堂的主角变成了配角,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集成型的教学团队中根据需要也充分挖掘了教师特点,使其扬长避短完成角色(线上主讲、助教、技术支持等)的重新定位。
5.3 解决了教学数据收集困难的问题
成果的实践应用有效解决了对教学数据整理、汇总、分析、再利用的客观性、实效性与方便性,利于更加快速、科学、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为课程未来的改革、建设、发展提供分析和参考的依据。图4为信息化教学中自动进行数据采集的环节示意图。
图4 信息化教学中自动进行数据采集的环节
6 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文以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为切入,在“互联网+”背景下改革实施了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在改革进程中采用了对比研究、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改革的设计与实施顺应了信息社会对教学的需求。本文主要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6.1 紧密依托互联网技术
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紧密依托互联网技术,旨在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新业态。成果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真正实现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移动学习与固定学习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O2O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学环境与教学理念的变化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教学环境变化 图6 教学理念变化
6.2 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
(1)资源利用阶段
在我校兼职教学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候俊英老师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的SPOC。通过这一SPOC课程的开设实质性地推动了本成果的形成,这一阶段是网络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利用阶段。然而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资源显然不是针对我校学生的需求建设的,为此成果团队成员开始了课程资源的自用自建。
(2)资源自建阶段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成果团队成员走出校门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网络资源自建能力。团队成员从《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资源建设入手,同时通过校级与省级微课大赛进行了资源和经验的积累。团队成员利用Camtasia Studio 等录屏及后期编辑软件对教学视频进行了建设。为了配合学习通的应用,后续阶段更多利用了移动APP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和编辑。
(3)共享共建阶段
我校成为北方大学联盟所属高校,除了课题组成员所在高校间开展的共享共建之外,我校与兄弟院校之间也进行了信息化教学平台——“英华在线”的共享与共建,共建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视频、师资(主讲、助教、技术支持)、课程配套教学资源等等,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6.3 O2O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学设计的细化实施
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单一,或者教学根本无设计。而在O2O混合教学模式下,成果团队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进行了改进型项目驱动式教学,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理论—实践”发展为“实践—理论”。通过线上课堂给出“课前导学案”;线上课堂给出实操项目任务要求,并根据需要配以基础项目讲解(便于学生课余完成项目任务);线下课堂成果展示,并通过课堂教学设计给出项目中涉及知识点;最后在学习通班课中完成答疑与讨论。流程如图7所示。
图7 O2O模式下改进型项目驱动教学流程
6.4 完善教学配备
课题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与鼓励下积极完善教学配备,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源动力。
基于课程改革设计与实施,重新制定并完善了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辅助材料等教学要件;学校投入资金建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专用机房与实验室,购买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的线上与线下培训研修,团队成员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了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与应对能力。
7 研究成果
对于本文研究与实施阶段所形成成果的体现可以概括如下:
7.1 以慕课课程建设为驱动的对课程教学基于O2O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基于“英华在线”、“学习通班课”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对计算机公共基础类等相关课程进行了重新的设计。
7.2 O2O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资源的建设
主要完成了信息化教学平台——“英华在线”的共享与共建,共建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视频、师资(主讲、助教、技术支持)、课程配套教学资源等等,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7.3 课程教学与信息社会发展相结合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成果团队理顺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之一就是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思维滞后,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成果团队在相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大数据金融”、“三维数字化技术”等与课程相关的前沿内容的具体应用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感知前沿科技的力量,以便更好应对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变革。
7.4 结合信息化需求与个人特点的教师培养与角色转换
MOOC、SPOC及O2O混合教学模式带来教育资源的整合,随之而产生了集成型的教学团队。这种集成型的教学团队中便于充分挖掘教师特点,使其扬长避短完成角色(线上主讲、助教、技术支持等)的重新定位。
7.5 形成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
通过研究与实践的推进也培养了学生的多元能力,包括面对未来职业变革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等等。
结论:本文从研究假设、研究内容结构、研究对象、研究技术路线、研究解决的教学问题、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研究成果七个方面论述了慕课课程资源的共享共建。慕课课程线上教学的引入是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平台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全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