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大众关心、关注的焦点,其不仅影响消费者身心健康,还对社会的运行发展有很大影响。对此,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应用策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发挥其实际效能,约束食品企业,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运输流程,保证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管理效果。
一、现阶段食品安全的背景和现状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背后的原因包括工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中的不法行为、供应链管理不完善等。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如添加非法添加物、过度使用农药、兽药残留等,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也使得食品行业的诚信问题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目前,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国家加大了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力度,严格监管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并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督检查。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监管力度不够、执法不严格等,这导致了一些违法行为的出现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完善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分析
(一)水污染问题威胁食材源头安全
水是人和动植物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必要资源环境条件,但是随着无节制的开采和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污染的源头也更加多样化”。它主要是由人类的开采活动、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和生产生活等四个方面产生的污染物造成的。工业废水如工业电镀废水、冶炼废水、石油化工废水等,这些废水成分复杂、毒性大、难处理,不加管控的大量肆意排放是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还有在开采自然资源,比如开矿、挖沙、伐木过程中产生的淋滤水、废渣、粉尘等以及其他有害物质污染当地水源。以及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工业产品,加上无节制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最终造成地下水源污染。再加上人们生活污水不加处理排放,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最终都会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二)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问题
食品不同于其他物品,它对于运输储存和销售都有较高要求,这些环节一旦出现问题也就无法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些环节往往因为人为把控不严和片面的利益追求,使得这些环节出现漏洞,甚至弄虚作假。有些商家过度和片面地追求利益,压缩成本,购买劣质食材以次充好,销售过期食品,重复使用餐具等。再加上食品都有一定的有效期,为了保证食材新鲜、提升自身经济效益,部分商家违法使用各种有害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非法添加剂,使得这些环节充满食品安全威胁。
二、食品安全与管理中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明确细化食品质量管理重点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近年来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词,其主要是指相关部门借助科学手段、方法对受检食品中包含的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不利因素进行检测、监测、分析,了解食品安全等级,查明食品安全风险来源,确定贴合风险管控的策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质量管理重点的细化与明确,对优化质量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质效有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为食品生产与加工提供参考
通过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持续深化应用,相关部门能对食品安全问题追本溯源,反推安全问题形成源由和环节,为企业食品生产与加工提供精准参考,提高食品安全管理。例如,受检食品出现农药残留超标、使用有毒或不合格外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超标等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将其反馈给企业,帮助其确定食品安全问题症结,找到解决方法,督促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这样不仅能为企业食品加工与生产提供数据参考,还能保证食品作业安全性,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
三、食品安全与管理中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的保护需要相关部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合力,打造食品安全“共同体”,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相关流程和内容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共享给食品企业,加大企业对食品质量管理的重视,并促使其主动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应用到食品运输、存储等环节中,及时了解、预警潜在食品安全风险,确保食品在各个环节中的完整性、安全性,保证消费者生命安全。例如,海鲜食品加工企业可以将风险分析应用到食品运输过程中,从运输条件的规范性以及食品保存等方面对食品进行自检、自测,确保运输条件符合运输标准,避免因运输不规范或保存不当导致食品出现质量问题。通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合理运用,该企业能够避免食品运输过程中出现变质、腐败等问题,既保证了食品安全,也节省了成本,降低了损耗,为该企业带来更多收益。
(二)融合信息技术以提升分析技术含量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能大大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效率和结果精准度,是食品质量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助手”。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进行优化、提升,实现预期管理目标,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第一,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中的仪器设备对食品成分、卫生指标等进行快速检测,了解食品安全情况,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第二,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中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对食品安全问题来源、趋势、热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为监管部门制定针对性解决策略提供精准化数据参考,提高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三,相关部门还可以从食品质量管理工作人员方面入手,强化员工信息化发展、应用意识,提高其信息化素养和技能,为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应用效率和准确度打好基础,继而推动食品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三)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
一是完善全过程监督制度。近年来发生的众多食品安全事件反映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滞后。因此,要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强化法律体系贯彻力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标准体系,强化食品质量科学抽检。以外部监管为补充,加强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提升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认知能力和维权意识,引导消费者和社会媒体积极参与市场监督,协调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监管。以行业自律为根本,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社会责任,真正形成多方合作、协作互助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二是强化食品食材加工过程管理制度。以国家《食品安全法》为统筹,细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食材的查验记录制度、库房管理制度、销售卫生制度、健康检查制度、安全知识培训制度、餐具清洗消毒制度等。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要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构建统一权威且公开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监督平台。
四、结语
改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和机制;企业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消费者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合格和安全的食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改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任仕锦.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3,365(3):69-71.
[2]傅航,侯鹏飞.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食品,2021(23):121-123
[3]赵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及其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1(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