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场所。然而,面临当下城市化进程极快的现状引发了空间紧缺的问题。尤其是,小学的辐射范围具有区域性和有限性,如何在小学建筑设计中融入集约理念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对辐射范围的增幅,从而在有限空间内服务更多的学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建筑基础研究及集约理念的引入
集约理念最早是用于农业经济学领域的概念,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引申为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设计学中和建筑学中,所谓“集约”不仅是空间等建筑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更是涵盖了经济概念上的资源合理配置,社会概念上的提高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好沟通效率。由于空间有限、资金有限、时间有限,在对小学建筑建设中,引入并应用集约化概念是必行之举。
(一)小学集约化设计内涵
在小学建筑设计中的“ 集约”是通过对小学校园内各个建筑之间的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合理地规划和组织小学校园建筑的模式,使之成为一个运行高效的系统。面对当前土地资源紧张、适龄入学儿童数量激增的问题,提高在有限空间的利用效率成为小学建筑设计的重点。
(二)小学集约化设计的内在要求
根据校园内建筑的用途不同,可以将校园的整体空间大致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即教学区、办公区、学生活动区、生活服务区这四类。小学教学活动中,基于对学生监管的需求,教学区与办公区之间的距离不能过远。当前我国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区与办公区混合的分区方式,这种方式是基于学生年级的不同进行分区的。
同一年级的学生教师和这一年级配套的教师办公室往往在同一层的不同空间中。区别于我国高中阶段学校的空间分区方式,小学阶段是形成习惯的重要时期,更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监督管理。因此,在低年级将教学区与办公区设置在同一楼层的临近位置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集约化设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活动区域是学生体育课和广播体操的场地,也是避灾防火疏散的重要场地,因此,学生活动区域与教学区之间的距离把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学区人口密集,灾难来临时需要尽快将学生疏散到开阔安全的场地,这就要求学生操场距离教学楼不宜过远。操场应设置在宽阔区域而不是重重围合的区域范围之内。
除此之外,小学学生正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在设计中,集约化管理也表现在对于尺度的集约化。考虑到学生成长的需求,达到空间的宽度、高度,小到台阶的高度等等,都是需要根据当地小学生的平均身高进行考量的。在关注学生普遍性的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特殊性,对于特殊身材的学生,在尺度上做出相应的包容和退让。设计中集约化地进行把控,有利于帮助更多小学生创造更加舒适地学习环境。
二、小学校园建筑空间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小学校园的建设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面临严峻的入学学生数量大的问题,整体空间配套也到了升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小学校园建筑空间使用效率迫在眉睫。影响到空间使用效率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以下情况:
(一)交通动线影响使用效率
走廊是小学校园建筑空间的重要一环,规划合适的走廊交通动线有助于预防踩踏事件、提高学生通行效率。走廊是公共的空间和共享的空间,现阶段很多学校的走廊为一条式,浪费空间,使得学生通行压力大,不利于安全和整个建筑的保养。
除此之外,不合适的楼梯宽度和错误的扶手位置也严重影响了小学校园建筑空间使用效率。上下学高峰,交通动线压力大,且前进方向为同一方向,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和力学原理,将上行方向设置右侧扶手较为合理。
(二)空间相对固定
固定的空间虽然在功能上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但对于空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具有不利影响,这种固定性反而制约了空间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解决利用率较低的固定空间也是小学校园建筑空间使用中的重要问题。
三、小学集约化设计原则与策略
基于小学校园中设计常见的问题,要始终秉承着整体性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并以这些原则为规范,制定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设计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小学校园是一个整体,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建筑单体的集约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建筑群体的集约化。在这个集约化的系统之中,单体建筑的功能统一为具有多样性。一切建筑的营造都是为了服务于教学活动,明确这个重点之后,从整体出发,考虑安全性进行设计。
2.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既是教学理念又是设计者在设计小学校园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小学校园的设计具有复杂性的特点。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体型差异大,因此要根据年级、性别、身高等原因综合考虑,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小学阶段的校园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指的不仅仅是用材环保,更是要考虑到资源全方面的再利用。包括建筑寿命的延长、建筑功能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建筑再修缮等多个方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小学校园的设计,是对未来的展望和预测,对于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建筑设计趋势和未来国家政策走向下有可能造成的问题进行展望式设计和探讨。
4.因地制宜原则
设计绝不是照搬照抄,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于设计进行调整,以便最大限度地进行集约型及园建设是小学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设计策略
1. 革新流线
当前小学校园设计中的动线设计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校园小径的铺设、指示性引导性标志的缺失、走廊和楼梯设计的不合理问题严重。解决东县文体的关键在于,小学生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和区域性习惯的研究。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加科学的设计动线,增强动线的效率和安全性。
2. 构建开放空间
空间利用的方式中,向上和向下是两种趋势。向上趋势指的是高层建筑的构建,向下则指的是下沉空间的利用。现阶段第三种趋势即构建开放空间,实现空间共享的方式,兼顾了加强沟通联系的职责和自身的功能特征。
以往的小学学生操场对于空旷开阔空间的需求强烈,面对当下学校土地的缺乏的问题,近年来出现了教学楼顶兴建空中花园式的操场建筑。而开放空间中相对典型的就是回字形教学楼的设计。所谓回字形教学楼是指,建筑群组中设有天井,这些天井有的用于操场的建设,有的则用于景观绿化的建设,使得四面都可观赏到景观或是操场的状况。但这种开放性较强的空间中,更应注意到防水问题和安全防护的问题。
3. 灵活使用可变空间
空间是相对的,独立也是相对的。在小学校园建筑中,空间分隔所采用的方式和材料有很多。基于这种情况,选择相对灵活可移动的分隔方式有助于根据空间时时不同用途下的需求对隔板进行移动,达到灵活机动节约成本的作用。比如相对简单的挡板分隔方式,可起到引导流线和划分半开放空间的作用。
结论
小学校园建筑空间的集约化构建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设计史和建筑师考虑的重要问题。进行空间重组和再利用是整个设计的核心。研究集约校园空间的应用性,提出建筑集约化设计的策略,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业界关注的重点。通过对影响小学校园建筑空间的构建的因素的控制,以期为未来小学校园建筑空间的构建提供蓝本。
参考文献
[1]倪绍焜. 城市小学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8.
[2]钱玉涛. 小学食堂建筑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8.
[3]王海洋. 我国当代城市新型小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18.
[4]曹乔乔. 当代台湾小学建筑交往空间探析及其启示[D].吉林建筑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