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适用于农业的生物化学技术简介
1.1遗传工程
遗传工程和农业之间的联姻‚将育出硕大健壮的新品种。例如马铃薯、番茄、香蕉等已成为现实。将来在禾本科农作物上定会出现喜人的成果。
1.2遗传变异
某些化学物质在植物的遗传变异上也大显身手‚例如秋水仙素用来处理的幼苗‚可使作物染色体加倍‚变成多倍体品种‚这种品种生出的新体‚长得枝叶茂盛‚植株健壮‚可提高产量50%左右。
1.3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就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全面综合组建的工程农业。这是农业上的一次大革命。这场革命‚首先表现在大农业的新构架———白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它是利用微生物转化植物、从而为动物提供食品。把农作物秸秆利用微生物发酵转化成饲料。可以大量饲养禽畜而提供蛋白质食品。我国已开始起步。其次‚表现在动物基因转移于植物体内。哈尔滨师大和黑龙江微生物研究所的教授们‚已把鱼体内的“抗冻基因”导入番茄株上‚经过七年的实验‚终于培养出植物、动物杂交的新品种———“鱼番茄”。这项研究成果己迁到加拿大有关研究机关进行研究。再次‚表现在同科植物基因的移植。可把大豆基因转移到刺槐树体内‚产生的新品种刺槐树上可结出黄豆来。这新品种既能抗旱又能高产‚在贫瘠的山区也能生长。一次种植年年收获‚这不是天方夜潭。
1.4特殊地膜
一般地膜造成白色污染‚已被降解地膜所代替。还可制造高产量地膜———光转换地膜‚它可把透过的紫外线变成红外线‚这种塑膜大棚培养的农作物‚可提高产量30%~40%。
1.5工厂化农业
农业工厂化就是充分利用空间的土壤栽培和无土栽培技术‚它已在日本兴起。它不受土壤空间、温度和水分的限制‚一年可收获数次‚这在我国的兴起也为期不远了。
1.6太空育种
这是航天高科技和农业育种技术结合的范例。我国自1987年以来‚成功地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七次有关水稻、小麦、谷子、棉花、番茄、黄瓜、辣椒、西瓜、烟草和多种农作物种子的搭载式实验。
2我国农业中生物化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使得土地状况不断恶化,土壤污染、粮食减产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打工,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家中土地荒废,农业的相对收益连年下降。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原本用于耕种的土地被征用来建造建筑物,使耕地减少。近年来频发的极端恶劣天气对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农业生物化学技术的产业化就需要不断发展,当今不少国家就采用先进的酶技术和微生物工程,利用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各种各样的优质加工品,使原料升值或生产出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的保健产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应用。如今已是21世纪,农业资源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上,而是应加强生物化学工程等新技术的应用,逐渐实现农业生物化学技术的产业化,为我国农业发展助力。但是我国农业生物化学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如今,农业生物化学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存在严重的产业转化问题,比如产业化转化的渠道匮乏、转化机制不健全、没有有效的相关政策支持、国家重视程度不够、资金缺乏、产业化人才紧缺、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2.1农业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不能有效进行产业化转化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相关企业与农业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合作,从而使技术研发与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产生脱节,而相关企业没有得到相关的科研技术成果,便没有东西进行产业化开发,环环相扣,相关产品不能进入市场,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便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的发展。长此以往,我国农业生物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较其他国家就会产生很大差距。
2.2资金、人才短缺
总体来说,我国对农业生物化学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高技术项目,资金的支持使其继续前进。而对这个项目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关注,并且一些企业或地方政府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利润回报较快较高的项目上,致使我国农业生物化学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推进进程缓慢,相比国外在该领域的投资,我国的投资力度远远不够。其次,农业生物化学技术属于高科技领域,需要高质量和大量的人才,虽然我国目前从事该领域的人员队伍在逐渐扩大,素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产业化人才的缺口仍旧很大,仍需要国家培养出更多从事相关科技领域的人才,以帮助我国农业生物化学的产业化发展取得更好更快的突破。
2.3我国农业生物化学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目前我国有关农业生物化学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这些科研成果的了解度和接受程度较低,导致对农业产品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争议。比如转基因农作物,大众因为对其不了解,担心食品安全问题,所以不愿意购买,导致这些转基因农产品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和推广。当然,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也包括国家相关政策取向的不明确性,没有明确指出这一领域食物的安全性和种植规定,便使人们产生顾虑。其次,我国有关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成果比较明显,但无法及时进行产业化转化,致使转化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最终导致我国农业生物化学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较为缓慢。
3以生化技术进行牧草抗逆性研究的操作机理
依托生物型工程技术展开牧草植物抗逆性能的鉴别判定过程,是指在实验室内仿效自然生态环境,利用人力方法调控周边环境中某一生态指标促使植物生长,依照牧草植物在逆境状况下发生的某些代谢无序,出现的某些规律性生理演变;运用生化手段测验某种生理状态的改变情形以检验牧草植物在逆性环境下的受影响效果及承受逆境的本领;对照辩析验证数据,判定相异类型牧草的抗逆性能差异[1]。牧草植物的类型及品种之间,除在性能特征、生物品质、尤其是产品收获量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别性之外,在抑制脱水本能、细胞膜养护品质、细胞质渗透调制本能、酶体的形态复杂性等生物性变化因素上亦均表现出极大的差别性。其中,牧草植物外观形态的差别性是依托田间质比实验实施鉴定过程的,而其生态品质的差异性即要求在试验空间内利用生物化学技术进行鉴定。
4结论
为了使我国农业生物化学产业化发展有一个美好前景,我国需要格外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进程,制定长期规划,加强政府引导,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普教育,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才能够促进农业生物化学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实现更高的目标,保证农业产业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程静.农业生物化学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前景[J].农业与技术, 2018,38(12):44.
[2] 季凯文.国外生物农业发展动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 科学,2016,34(2):257-261.
[3] 宋春.农业生物技术在我国相关的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前景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4(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