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合实践—— 使用“虚拟天文馆”探查周懿王元年确切纪年
陆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陆璐 ,. 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合实践—— 使用“虚拟天文馆”探查周懿王元年确切纪年[J]. 历史教学研究,2021.8. DOI:10.12721/ccn.2021.157595.
摘要: 高中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使用“虚拟天文馆”软件模拟了《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景象,从而验证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关于周懿王元年为公元前899年的结论,并为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合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实践范例。
关键词: 虚拟天文馆;天再旦;夏商周断代工程
DOI:10.12721/ccn.2021.157595
基金资助:

岳麓书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第三单元“中华文明起源探奥”第11课“探索三代”是一节多学科综合来开展历史研究的典型。其中提到,旨在探究中国上古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依据《竹书纪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利用天象规律考证出周懿王元年的确切纪年是公元前899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已经开发出一款可以实景虚拟再现星空的软件“虚拟天文馆”Stellarium,它可以根据观测者所处的时间和地点,计算天空中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的位置,并将其实景显示出来,现实感非常强,且操作方便。下文介绍如何指导高中学生使用“虚拟天文馆”软件再现周懿王元年“天再旦”奇观并验证周懿王元年为前899年。

一、明确“天再旦”的涵义及其天象特征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刘次沅、周晓陆的分析,天再旦不同于一般日食,“历史记载‘天再旦’而不记‘日食’,显然是没有见到明显的日面亏损现象。其原因可能有三:日食发生在地平线以下,日出方向山岭遮挡,阴云天气。”由于当天的天气和具体地点难以精确定位,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了第一种解释,即日食发生在地平线以下或太阳即将升起时,并于1997年3月9日在新疆北部得到实测。现在,我们选定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当时的观测点之一新疆阿勒泰(北纬47°50′左右,东经87°55′左右,海拔3000米左右)代入“虚拟天文馆”Stellarium软件来感受一下1997年3月9日的“天再旦”。

1.运行“虚拟天文馆”软件,并输入阿勒泰地区的经纬度和海拔,以及1997年3月9日的时间信息。

2. 通过点击时间栏上“分钟”上下的小三角对分钟进行微调。发现早上8点以后,随着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太阳几乎刚刚冒出地平线就遭遇日食,如果将光标对准太阳,可以切换至目镜视场状态,非常生动地看到这一情境。同样地,通过观察当天日出前后的星空,也可见证“天再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退出目镜视场,切换到实景图,然后分别将时间调整为8点36分、8点40分和8点43分。不难发现,在8点36分时,由于太阳即将冒出地平线,在东方天空的木星、金星等天体星光暗淡、即将消失;然而,到了8点40分,由于发生了日全食,木星、金星重新变得很明亮,当天的实地观测者也经历了日出前天已大亮后的天黑和星星重现;等到8点43分时,日全食刚过,太阳的光茫重现,木星、金星在太阳光茫的扫射下重归暗淡,不久就消失了。这个过程恰似太阳升起两次,是为“天再旦”。学生需要记住上述天象特征,以便验证周懿王元年的“天再旦”。

二、使用“虚拟天文馆”再现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景象

首先,学生在虚拟天文馆软件中代入课文所述“郑”地地点(北纬34°31′左右、东经107°23′左右,海拔900米左右)和专家组论证的懿王元年天再旦的确切时间——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遗憾的是,软件显示的虚拟天空中没有任何日食迹象。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利开展时期,

天象模拟软件的精度还不够高。随着天象演示软件的精度逐渐提高,历史时间的推演结果与前述成果有了一些出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并要求他们自己尝试在前899年4月21日前后小范围调整一下虚拟天文馆中的时间,看能不能出现天再旦景象。

学生前后调整日期后不难发现,若调整虚拟天文馆时间栏为前899年5月2日9点38分左右,会有日偏食出现,但与天再旦仍有明显区别。然而,即使是同一天同一个地点,如果采用不同的天文算法,模拟出来的天象都会有差异。这就需要引出地球自转改正值ΔT(也称世界时改正数)和地球自转参数c。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调用地理知识得知,地球自转并非保持匀速,会有变慢或变快的现象,这就给天文验算带来一些困难,所以天文学家引入地球自转改正值ΔT和地球自转参数c,而不同的天文学家根据不同的天文历法所计算得出的ΔT值和c值不尽相同,夏商周工程专家采用特定的地球自转矫正参数才能得到天再

旦的天象,即c=28~30。有鉴于此,学生打开虚拟天文馆的“时间矫正”对话框,可以看到该软件给出了自1931年到2017年以来多位天文学家的30多种ΔT的算法。同时,该软件还给新的算法留下余地,在上述对话框中点击“自定义”后,可自行输入有关常数来得到新的ΔT值,其中c值可依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的意见设定为28到30之间。

于是,根据不同的地球自转时间矫正值,可以得到前899年5月2日日食的不同景象:笔者将软件系统提供的30多种ΔT值全部尝试一遍后发现,只有按照克莱曼斯的ΔT算法才能模拟到近似天再旦的景象,因为只有这种算法产生的近似日食发生在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不久。尽管如此,这种算法下的月球始终没有食日,只是与太阳擦边而过。笔者又采用自定义ΔT公式,将地球自转参数c分别设定为28、29和30,可以看到太阳在早晨5点20分左右从地平线升起,5点38分左右目测月球运行到太阳左下方,但始终没有食日。造成上面两种接近天再旦,却又没有发生像1997年3月9日的天再旦天象的原因,是ΔT算法上的差异。同时,由于上古历书记载的缺失,我们毕竟不能确切得知周懿王元年地球自转的速率。这也是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的,在上古确切时间的研究领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采用虚拟天文馆模拟的公元前899年5月2日西周郑地日食没有发生像1997年3月9日新疆北部地区日食的“天再旦”景象,但是在调整地球自转改正值ΔT之后,克莱曼斯算法可以出现日出后半小时之内的近似“天再旦”,自定义ΔT并将地球自转参数c设定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建议的28~30之间,可以见到距离日出更短时间内的近似“天再旦”。排除误差,我们有理由肯定,使用虚拟天文馆软件确实可以探查到公元前899年5月2日天再旦的迹象,从而进一步证实周懿王元年确为公元前899年,这个过程也是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融合的一次良好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晓陆,赵世瑜主编.历史(选修)探索历史的奥秘[M].岳麓书社:长沙,2015.

[2]江晓原,钮卫星.《国语》所载武王伐纣天象及其年代与日程[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18(4).

[3]刘次沅,周晓陆.“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考证[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18(1).

[4]刘次沅.天再旦日食的根据与计算——对Keenan质疑的注释[J].陕西天文台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