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塑造人身心发展的事业,过程漫长、任务艰巨、使命重大。艺术教育搞的好不好,会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关乎国家发展、进步。艺术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催化剂,衍生到各行各业,要做出精品,都离不开艺术,这也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愈发明显,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新老问题的叠加,从源头梳理,在实践中去阐释理论、转化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史学在音乐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已有部分高校付诸于实践,有些院校仍旧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特别是作为四川省唯一一所职业本科大学成都艺术职业大学,还是全国首批职业本科教育试点院校,我们要贯彻好职业教育这一主题,既要做出与“学院派”不同的教学,又要走出一条特色化的职业道路,做好表率作用,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一、音乐史学相关课程定位
本门课程是我校本、专科学历教育阶段面向音乐表演专业全体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与名作鉴赏》《西方音乐史与名字鉴赏》两门课程,从体系结构而言,它是由传统的《音乐史》和《音乐欣赏》两门课程结合起来的。
(一)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本门课程讲解各历史阶段的主要音乐内容,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有关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脉络,以及各历史阶段的代表性音乐作品风格和代表人物,培养学生对中西方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和认识。
(2)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理解并能够正确掌握音乐发展与不同时期历史文化间的区别及各自的特点,且学会运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方法去看待和欣赏中国音乐与作品。
(3)了解音乐的美学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
2.能力目标
本课程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口的能力,写作分析音乐作品的短文或撰写音乐欣赏课的教案,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内化并运用到音乐相关的课程中,并为以后专业和职业技能的深化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人才培养定位
音乐史论课程现在开设的对象主要为本科音乐表演,专科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的学生,学院在2019年提出:本专业以培养学生“能够成为本岗位成熟的歌唱演员和声乐教育教学指导者”“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人员”。即成为“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人员”、“歌唱演员”、“声乐教学者”的身份。
二、音乐史学教与学的实践
目前,本教学团队有五位教师组成,其中副教授四人,助教一人。学生对历史的发展只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但学生普遍学习状态、课堂秩序较好,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大部分学生在进校前未系统学习过音乐理论,进校后在大学一年级学习了基础乐理知识、视唱练耳、演奏(演唱)技巧等课程,虽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但普遍较弱,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两级分化。该课程中音乐作品赏析部分还涉及到学生尚未接触到的和声、曲式等方面的知识。音乐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仅涉及音乐,还包括历史、文学、美术、建筑等多学科知识,学生在这一部分基础相对薄弱。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秩序也较好,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简言之,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重技能,轻理论”的现状,理论知识和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最终达到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化。
由于该课程的性质偏理论化,学生的兴趣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这样的课程,趣味性不强,且未真正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上课认真记笔记、参与到课程中来,按老师要求完成课程内容,但也并不是真正的喜欢这样的理论课程。因此,在当前一段时间,我们的少数学生在参与课程、完成老师给予的作业积极性都不太高,学生学得也比较被动。但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都具有了一定的音乐基本文化和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
本教学团队的目标根据学院的基本教学任务而制定,主要进行的活动如下:
(一)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学院及四川省的教学能力大赛,每年至少申报成功一项省级课题,并发表论文2篇以上。
(二)每学期据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本统一的教学计划。
(三)疫情期间根据学院的要求准备网络授课内容及可能出现的课堂情况。
(四)团队教师提前准备好1-4的教案等材料,备好教学材料、规范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方法,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修正。组织团队教师有序开展新学期第一次课的教学工作。
(五)中期检查并修订教学计划、集体备课教案,统一教学进度。
(六)团队教师定期互相听课,每学月不少于2次,并记录完整的听课记录,课后进行评课议课。
(七)商议中期考试的相关事宜
(八)定期召开课程组教研会议,对日常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与改进。
(九)课程组进行期末出卷工作,并分配好各自的工作。
(十)完成期末考试改卷、试卷汇总、总结等工作。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历史是过去真实事件的记载,是人们对过去事实及前人经验的概况和总结。学习和研究历史,能帮助人们通过理解历史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把握未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有一个主要思考,就是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正是生活在历史之中,我们今天就是从历史中发展而来的,忘记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更好地了解音乐史是学习音乐的必由之路,只有在较好地掌握音乐史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理解音乐,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在欣赏、演绎伟大作品的同时与作者的意识思维及阅历体验产生共鸣。
音乐史不仅要掌握每个时期音乐的特征,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及音乐作品,在这个基础上,新时代的国情、教育的需求还使我们必须考虑“课程思政”在课堂设计中的要求。读史可以明鉴、指导国家未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所以,课程内容除了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由于该课程的性质偏理论化,学生的兴趣存在一定差异,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这样的课程,少了些趣味性,且未真正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还有一部分同学觉得是应该学习的,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上课认真记笔记、参与到课程中来,按老师要求完成课程内容,但也并不是真正的喜欢这样的课程。因此,在当前一段时间,我们的少数学生在参与课程、完成老师给予的作业积极性都不太高,学生学习也比较被动。但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都具有了一定的音乐基本文化和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音乐史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创新
音乐史学的职业教育创新研究将主要结合当下中国职业教育重点化和艺术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来阐释音乐的社会现象,来界定艺术教育的艺术化风格,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众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真谛。创新点在于,本项目将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来阐释职业教育中艺术教育包含的“人与人”、“人与艺术”、“艺术与教育”等深层次问题,以期通过论文的发表在相关领域引起呼应,与众人探寻一条新时期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前进道路,倡导音乐史学教育艺术化、职业化,进而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与本论题相关的多为理论改革,大部分的教师教学方式、手段单一,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是有生命的,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有“灵魂”,教师要勇于“翻转课堂”,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只有打破传统才能进行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新授课模式
音乐史学在授课内容上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因此,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尝试从以下方式入手:
1.改变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
主要是以学生参与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授课形式,各班根据不同人数被分为若干个小组讨论不同的主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和内化对于音乐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创新,例如某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学生在课下收集材料,课堂上教师进行指导,把音乐家的生平经历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演绎,或者流传至今的一些经典歌曲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演绎,这样可以避免理论课程内容学习的枯燥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同学们由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转变为学生主动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很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音乐作品的赏析
传统的音乐欣赏法是老师讲、学生听,本身课程偏理论、较枯燥,会使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如果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等让学生通过动作、声音、乐器等形式去结合作品进行创编、身体力行的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之后的教学,且更能实现该课程的真正价值;
(二)创新理念
考虑学生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未来可能所从事工作的方向及对象等因素,本教学团队认为该课程在授课内容上不需要太深、太广,而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趣味性,因此,除了以上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创新理念如下:
1.充分尊重音乐艺术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
2.知识获取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到学生自我建构,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3.树立了以职业为理念的一系列目标
4.创新了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和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音乐史学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学生参与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授课形式,各班根据不同人数被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讨论的主题不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和内化对于音乐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这一课程的教学创新,例如某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学生在课下收集材料,课堂上教师进行指导,把音乐家的生平经历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演绎,同学们由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转变为学生主动学,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很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以音乐类学生为例,表面看这类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不需要太多,好似只要能够应付日常学习或培训教学就可以,但事实上就要求学生能够很好的应付教学也不是那么容易,这里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技能水平和较完整的理论知识水平。由于有的音乐类学生在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中间有断层,为了更好的完成后续的相关课程,就要求音乐史学课程的讲授需要一定的深度。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为相关学科服务,才能为以后的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音乐史学的职业教育展望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教学团队需要思考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在课时超出之前一半的情况下,应该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使本就枯燥乏味的课程更加轻松、有趣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思索,我们认为首先调整授课者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更加生活化的语言授课;其次,多增加提问、对话、话题讨论等互动环节,这样既可以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知识;最后,提高课堂效率,适当增加休息环节,让学生在劳逸结合中习得知识。
音乐史本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当下看不到学生学习状态的情况下,除了做出更吸引学生眼球的PPT课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应有更多的教学形式。
结语
凝望历史,是让我们要知道从何而来;凝望历史,更是要让我们知道将走向何处。音乐文化不仅历史悠久,且内容璀璨。了解音乐历史,我们可明了中西方音乐的脉络,倍感文明的厚重;了解音乐历史,我们也可用传统音乐元素充实现代音乐内容,不仅新潮,更有内涵。学生在音乐史学课堂上,在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充实着自己的音乐理论知识,更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通过以上对音乐史学的职业教育创新性进行阐述,以期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引导大众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信心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继南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沈旋.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