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我国大学的工程教育正朝着新工科方向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新型人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因此,针对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应用型大学电气专业创新型人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指在进行课程的开发和侧重点的确定时,根据学生个人的技术能力来为其进行能力的开发,并不断地加强学生的个人应用性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个人责任意识,为国家未来的就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个人应用能力,能够有效的拓展未来服务行业的有效的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个人实践性和动手能力,并可以根据问题的不断变化来真正的提高自己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手段,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专长来为其做出培养。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创新型的个人发展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个人成长,在提高学生的个人应用向能力的同时,赋予学生更高的创新意识,对于推动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有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符合国家国情和相关政策的落实,然而在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受到现实问题而出现许多挑战。
二、教学现状
对于电力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由于整个行业具有较高的特殊性,如果学生进入发电厂或变电站内进行实习的话,可能会因为周围环境的危险性而影响生命安全,这也是大部分的电力企业不希望学生到发电厂或变电站进行实习的根本原因。而且由于学生没有进行过实际性的操作训练,他们在进入发电厂或变电站之后,只能进行观察,甚至无法凭借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和知识来对出现电力异常的状况进行根本性分析,这样的实训过程和实习阶段也会消耗实习企业和学校大量的资金。
此外,各大高校在进行实训平台的寻找时,由于现存的发电厂或变电站质量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如果将学生平均的分配到各个发电厂或变电站中去进行实习,可能会因为每个发电厂或变电站之间的差异性,而无法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明显的差距。学校更倾向于与企业型的发电厂或供电企业进行合作,但电力企业在接纳这些学生时会付出较大的代价,这时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人员就会斟酌考虑,甚至可能不愿意接纳更多的学生到发电厂或变电站内进行实践性的教学,这种现象也是从学生的个人安全问题方面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喜好和学习意愿,有一些发电厂专业的学生对发电厂实习极其厌恶,甚至可能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会为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电气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结合学科竞赛,探索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型和困难型是当前电气专业创新型人才在培养过程时的主要特征,也是紧随时代发展特点所形成的新的发展现象。学生要亲自参与实践过程,并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来参与感兴趣的学科竞赛和实验项目,有利于指导老师寻找到学生之间的个人差异,并为其进行竞赛的小组分类,指导和鼓励学生充分的发挥个人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以严谨的态度做好整体的实验方法。老师应在比赛结束之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对其作出点评,评价学生的个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来引导其解决实际遇到的真正难题。综合性的实验报告总结对于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有一定的影响意义,老师要对实验报告作出后期的评价和综合性成绩的评定。
(二)训练基本技能并提高综合研究能力
电气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课本内的基本理论,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验性过程来提高自己的实操能力和动手能力,将实验技能训练课程与专业性的教学课堂综合性的联系在一起,将电气实验室建设与电力企业实际使用的新型电气设备相一致,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个人实操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而对于电气类实验指导书的编写老师而言,一定要结合电力企业人才需求,着重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方式对于当前各大高校的实践基地扩充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高校会根据各大企业的招标方式来挑选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内的学生进行后期的实习提供更好的平台。对于生产实习学生需求而言,学生在进行课本知识的梳理和学习时,可以到企业中去真正的认识各种电力设备及其功能;而对于学生的个人毕业实习而言,学生需要掌握进入社会中的主要技能,这时就需要学生到各个合作企业中去进行工作技能的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实习和调研内容来完成自己的毕设作品。
(四)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要想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个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老师的个人全面素养也是影响这些因素的主要方面,还需要老师拥有丰富的实操经验。所以,教师团队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发电厂及变电站系统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当面临不同型号和标准设备的工程设置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来转变教学方法。
(五)开设虚拟实验课程,加强虚拟实验室建设
虚拟实验平台可以为学生进行电气设备的认知和实验提供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种虚拟实验平台上进行种类不同的设备的实践,根据不同的实验结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还可以寻找到每个设备存在的不足,结合不同的实验特征来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性。
结束语
只有培养出能够符合“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行质的飞跃,进而实现工业上的转型及升级。就目前而言,许多高校定位不清、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等问题,存在一些高校在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时,已经逐步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然后结合工业的发展转型态势,来真正的提高人才的应用性能力,虽然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型的转型依然有巨大的困难,但在经济的良好推出下,人才的培养发展和价值意义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未来相关学者的研究,也可以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基础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谭晓静.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2):186-187+196.
[2]胡丽娜.产学研用视角下的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6):134+137.
[3]冯旭刚,余海,章家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249-250.
[4]卫昱含.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73):29-30.
[5]刘伟.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知识文库,2019(0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