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中,其就历史学科提出五大核心素养后,学术界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进行研究与分析,鼓励一线教育者在历史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将这五大核心素养积极地融入到历史学科教学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素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因为五大核心素养是这对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所提出的,初中历史教学涉及较少。且初中历史是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的基础,针对高中学生所进行的核心素养培养也是从学生的初中阶段起步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初中阶段就应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建立历史时空概念。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历史事件、历史地点、历史时间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灵活掌握历史知识。
2.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
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对历史事件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而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理性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和背景,客观认识真、善、美以及正义与公平。
3.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打破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此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1.为学生提供讲学机会,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为了解决目前学生无法对历史学科产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知识展开讲述,知识的设计要避免复杂,讲解形式要多元化。学生经过角色饰演的形式,在一段时间中变成教师对这部分历史内容具体讲述,其余学生互相合作,饰演历史人物,重新展现历史事件。
例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组,让学生选择代表,然后扮演新文化运动阶段的代表人物,通过自我介绍,具体展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学习逐步深入。在具体课堂上应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防止学生独自分析问题时存在困境不能突破的状况,教师
经过观察学生对历史的展现情况,积极掌握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了解情况,同时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而且学生在展开合作表演的时候,提高了讨论以及合作能力,同时为了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寻找一个阶段的世界历史背景,寻找对这个事件造成影响的因素,在此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独立分析能力在提高。在教学中组织课堂实践活动,能够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2.鼓励学生探究,形成历史理解
历史探究是指能够根据一定的线索发现历史发展规律,既可以是一个较为细分的点,也可以是整个历史大势的面。如社会发展形态,是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未来还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规律之下,所有社会中的元素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大到国家组织,小到个人关系。通过探究历史,学生能够明白“现在”之所以形成的来龙去脉,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理解。
例如,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进入了剧变期。在此之前,中国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者尚且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在学期结束的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小课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梳理归纳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结束,中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从这些变化中自己又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试着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段历史。
3.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十分有效的学习模式是对历史事件展开正确的分析,而且还可以把历史事件的发展当成主线贯穿在学习中,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认识历史事件,而且还能够让学生结合历史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习习惯是核心素养最好的展现。学生经过学习历史规律,对历史资料展开思考,以此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结合历史背景、具体时间、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展开综合对比,深入地了解重要事件对那时社会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积极归纳历史规律,寻找自身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4.创设教室外的教学环境,感知历史真实
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个性较为张扬,单调乏味的教学环境容易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创设教室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真实的历史遗迹中去探访古幽,让学生感知历史的真实,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探访名人故居等,都是创设教室外教学环境的有效尝试。通过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丰富历史认知,品味历史事物,感知历史情怀,并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5.重视课后作业,尝试历史解释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作业一般比较少。从减轻学生负担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不留历史作业,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力,尝试对历史做出解释。这既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锻炼,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状态。
例如,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料,然后布置作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哪里?这种“特色”对于推动我国各方面健康快速发展有什么作用?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什么看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得出自己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借此“看”到学生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理念是各个学科在教学中应落实的素质教育。初中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为了实现培养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为高中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进行探究,应转变初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有效培养,同时教师要注重核心素养教育与传统历史教育中的三维目标结合,切实提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覃锦云.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有效性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张淑梅.从课堂教学有效性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5(9):183.
[3]彭刚.生本理念下核心素养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0):121.
[4]王福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2019(21).
[5]乔磊.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探讨[J]. 文理导航(上旬),2020(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