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课堂策略研究
王仙逢 叶晖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仙逢 叶晖,. 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课堂策略研究[J]. 历史研究进展,2021.4. DOI:10.12721/ccn.2021.157036.
摘要: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高中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展开探究,力求为历史教师提供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养

DOI:10.12721/ccn.2021.157036
基金资助:本文为福建省宁德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关于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的渗透与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NDKY19-306

引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指出,要对学生有的放矢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进行了越来越多的家庭研究,并且产生了关于如何在主题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家庭和乡村情感教育的大量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历史教科书中有丰富的家庭和乡村情感因素,它们是对高中生实施家庭和乡村敏感性教育的重要载体。 下面简要讨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如何有效地渗透到高中历史课的教育中。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体现

简单来说,家国情怀指的是一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情感态度,可以延伸为对家国思想的认识境界。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的重点培养素养,这与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培养息息相关。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在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危难之际,无数拥有家国情怀的有志之士不畏流血牺牲,毅然奋起反抗,将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渲染得淋漓尽致。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历史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历史中蕴含的家国责任和人文追求。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相辅相成,借此可以达到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目标。

二、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

家国情怀教育是传承、发扬中国精神的主要途径,家国情怀教育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文明变迁等方面都是中国深沉厚重民族精神的载体。历史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家国情怀意识。

三、高中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

(一)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

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和意志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意识时,不能完全脱离历史教材。为开发出优质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教师应将家国情怀的教学资源融入历史书本知识中,也可以在课本知识中充分提取家国情怀的素材加以渗透,将二者有机结合。首先可以结合中外历史分析对比来激发家国情怀,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鼎盛王朝的兴盛,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和贸易程度远远领先世界各国。高中历史课堂是传播我国辉煌历史文化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引入中国古代文明成就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教师可以在讲解名人事迹时渗透家国情怀素养,例如董存瑞、黄继光等的英勇事迹,他们舍生取义,保卫国家。家国同一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英雄事迹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倡导博古通今,创设良好情感引导环境

教师要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课程的方方面面。高中生在接触我国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而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求高中生站在现阶段的角度去审视各种历史事件。也就是说在实际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到博古通今,联系过去与现在,以树立更加正确的家国情怀价值观。教师要引导高中生的爱国情感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例,对比中外应对新冠措施,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国家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始终放在首位,还充分展现大国风采,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这样的国,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引用影像资料使家国情怀立体展现

应试教育中,学生对考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考试成绩。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师生已达成共识,教师进行灌输式知识讲解,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为考试做准备,但整个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课堂没有激情,不利于家国情怀的激发和培养。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影像资料,例如经典视频《开国大典》等,通过这种方式将传统枯燥的家国情怀价值观通过直观的、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表现出来,引发学生共鸣。

再如“鸦片战争”,课程内容主要讲述了当时我国国内封建势力的发展现状、社会民众的生活现状以及国际上列强侵略格局等,为了增强学生对于此版块的认知,教师选取了《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纪录片,该纪录片以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以慈禧的一生为轨迹,讲述了对应的历史故事。在影片中圆明园被烧的片段十分震撼,不仅还原了历史的原貌,展现出落后中国被列强欺辱的画面,还通过特定的影视制作技巧独具特色地介绍了清朝晚期的现状。在学生观看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谈论自己的看法,并设置引导性问题,比如你认为圆明园为什么会被烧?从圆明园被烧事件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站在今天的角度,你是如何看待圆明园被烧事件的?学生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进入相互探讨的状态,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并且说出对应的原因。文本中关于西方列强入侵的介绍,是使用文字的方式来阐述的,学生实际的内容体验感不是很强,但是如果学生处在对应的人物故事情境中,那种列强入侵的不甘、圆明园被烧的懊悔、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感等情愫都会被逼出来,对于高中生而言,当这些历史画面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自然会萌生出家国情怀,联想到勿忘国耻,并且学会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审视实际的历史事件,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身处现代社会的中国,只有不断强大自己,才能够在未来保护好自己的每一寸土地,保护好每一个中华儿女,而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也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强大自己,争取在未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实践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渗透家国情怀教育,不断提升高中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何强,洪丽.试论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J].理论观察,2017(10).

[2]邱堂福.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5(3).

[3]冯一下.对“家国情怀”内容要点的两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18(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