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则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课题,结合乡土资源则是一个很好地的切入点。
一、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文精神、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把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国家“立德树人”的要求。
家国情怀教育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增强民族凝聚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奠定基础。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所涉及家国情怀培养
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源于我国古代社会,在“家国同构”理念下衍生而来。不同时期家国情怀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在古代主要体现在“修齐治平”,近代则是救亡图存的种种努力,而在今天这表现在建设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西周宗法制可以认为是家国情怀最初的制度之源。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凝聚亲族力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和“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逐步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演化为“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在经济史中,中国先祖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耕经济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成就。在思想史中,家国情怀体现得更为明显和直接,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程朱理学到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都可以有选择地挖掘出积极的家国情怀元素加以阐述。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山河破碎、主权沦丧,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不屈不挠、守土抗争的家国情怀,可歌可泣,壮怀激烈。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寻救亡图存的方案,反封建反侵略则成了家国情怀在这一时期的主线。今天源于对家庭安居乐业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不懈追求,守护着国家安宁与和平则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三、如何有效利用乡土资源
2019年12月19日,习近平在澳门视察时讲道:“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1.了解本地区的乡土资源
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必须要了解本地区的历史,而乡土资源就是一个很好的历史资源。高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呈现本地区的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对本地区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地区的乡土资源有一个基本了解,并进行分类。河源地区拥有大量的乡土资源,可以供学生去深入地了解和挖掘,涉及不同时期,不同分类。例如可以根据时期来分类,将所掌握的乡土资源按时间顺序进行梳理,例如秦汉时期的赵佗,宋代的龟峰塔,明代的王阳明,近代的辛亥革命,苏维埃遗迹,抗日战争,当代的名人邓;也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分类,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类;也可以从史料来的不同属性进行分类,分为历史遗迹,历史名人,历史书籍,历史事件等。
2.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采纳乡土资源进行渗透
课堂教学中提升需而生的兴趣非常重要,而乡土资源作为学生身边耳听目闻的历史材料,则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所教授的知识点,采纳一些本地的乡土资源,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参与其中,则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讲述宋明理学的时候,可以讲述王阳明在河源地区的活动,并以此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王阳明的思想,并让学生体会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而讲述近代抗日战争的教学过程中,则可以介绍河源人参加抗日战争的相关事迹,以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3.利用乡土资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
不同类型的乡土资源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结合不同的乡土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不能生拉硬套,否则就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只有合理规划教学形式,将乡土资源有机的融合进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河源历史上的名人赵佗,其政治活动时间所涉及的时间非常长,涉及课本好几个知识点,就不能在新课中进行讲解。我们在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时候,可以用赵佗作为案例,通过对赵佗生平的了解,让学生从找多的历史活动中去解释秦朝的郡县制,秦汉之际农民起义,汉代军国并行的地方制度,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制度等。通过分析赵佗的历史活动,从而对古代客家先祖的历史贡献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有些乡土资源则是一些历史遗迹,则可以作为现场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所查阅的资料让学生去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其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兴趣也会大幅度提高,并通过让学生写心得体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有些大家非常熟悉的乡土资源,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或者讨论,也会有效提升学生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4.分析高考试题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高考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虽然固定,但所采用的史料则千变万化,通过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并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拓展,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所考察的家国情怀,并培养学生对乡土资源的兴趣与认同感,从而提升家国情怀。
全国卷“家国情怀”的考查主要有三种类型:把“家国情怀”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到选择题当中;把“家国情怀”融合于问答题中,同时列入评分标准范围;独立成题,专门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针对选择题,则可以利用具有相同类型的乡土资源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而对于问答题,找到材料中能够体现历史人物、事件“家国情怀”的地方,结合乡土资源和自己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对“家国情怀”答案进行拓展和总结;而对于独立成题的类型,则可以利用同类乡土资源进行命题,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家国情怀。
5.以乡土资源为史料命制试题,考察学生的家国情怀
直接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试题命制,学生会有处于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点会有更高的兴趣,从而也能更好的提升家国情怀。
而高考试题家国情怀的内涵切入点则有:祖国统一、制度优越的国家观和历史观;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的民族观;文化多元、文化认同的文化观;积极进取、国际视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不同类型的乡土资源有针对性的命制试题,找准切入点,则会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以客家人迁徙为例命制选择题,通过考察客家人迁徙所反映出来的人口南迁相关事实,从文化多元、文化认同的文化观来考察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结束语
乡土资源具有独特性,每一个地区的乡土资源都是本地区历史发展的历史见证,这些资源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和感兴趣的历史教学资源。家国情怀作为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最具人文特色、最能贴近人性的核心素养,是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所需要达成的培养目标。通过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则会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晓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J].中国教师,2014(16)
[2]徐蓝 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
[3]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研究》[M],长春出版社,2013(1)
[4]王锋.《运用乡土历史手段,提升历史教学质量》[J],中学教学参考,2009(01)
[5]苗健.《重视乡土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6]张俊仁.《实物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长治学院学报,2009(6)
[7]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