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时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为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利用新兴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法治观念,为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应适当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大数据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影响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互联网深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或多或少的受到网络的影响,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对于各项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弱,多媒体与大数据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也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各类新兴的网络语言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当前,各类网络语言层出不穷,部分词语的使用与传统意义也有所差距。随着大众对网络语言的认可程度逐渐加深,在社会中的蔓延速度不断加快,使语言体系发生极大的改变,导致对小学生的语言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日常生活中极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冲击。同时,在小学阶段也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是掌握基础知识的主要阶段,在日常学习中,一旦将网络语言与课堂教学相混合,会对教师的教学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另一方面,极易使学生沉迷网络。互联网中的各项新鲜事物,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同时,学生的自制力普遍较弱,如果长时间不节制的浏览网络,极易使学生出现沉迷现象,导致对除互联网以外的一切事物提不起兴趣,对于日常的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长时间沉迷网络,使学生处于封闭状态下,使其与外界的交流日渐减弱,导致沟通能力以及与外界的交流能力逐渐减弱,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对于后续的学习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二、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前的便利条件,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营造相应的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直观地展示教材中的内容,吸引学生对教材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不仅如此,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奠定基础。例如,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这一课程的历史背景,使学生在对当时社会环境充分了解到基础上,学习教材中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有利于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课程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明确学习与建设祖国之间的必然联系,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
互联网中容纳了大量的知识,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的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使其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提供帮助。同时,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对于教材中的内容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教学质量以及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学习有关中国共产党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通过观看中国建党一百周年的纪念视频,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当前成果做出的努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其为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
(二)强化网络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互联网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在小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意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该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后续能否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为避免互联网对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提高对各类信息的辨别能力,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正确的表达自身的思想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其减少网络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此外,教师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先进的教学经验,使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学习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不仅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同样是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角色。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观念。对于网络,家长不能一味的否认网络为学生的积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引导。小学阶段的自我支配能力较弱,通常情况下,在学校听从教师的要求,在家则听从家长的安排。但是,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不会受到其他人的控制,极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因此,教师与家长要做好引导者的身份,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对于不良信息进行筛查过滤。
(三)优化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为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促进个性化教学,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前,要对教材中的内容充分了解,明确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教学资料,并联系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活动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注重对课外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引入课外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兴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学习一项新技能、新知识的主要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该项内容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小学生年纪较小,且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枯燥的理论性知识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较弱,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联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2]。
总结:总而言之,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尤其在当前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下,外界信息的大量涌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影响。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充分利用好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展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蔡妙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分析[J].新课程,2022(17):42.
[2]张剑.借助多媒体和大数据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个性化教学[J].新智慧,2021(1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