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本贯通课程衔接基本思路
(一)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框架
应该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将原有中职、应用本科独立的课程体系结构打破,通过课程内容整合、优化等措施,将两者原本交叉重合的内容去除,避免重复教育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课程的重构、删减、新增,确保课程结构具有连续性、科学性以及层递性特点。另外,必须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知识、技能培养能够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二)构建满足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
在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下,中职院校学生、应用本科学生在年龄、认知等层面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往往对于技能操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对于抽象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加上自身文化基础较差,导致初中毕业生在学习科学性知识上难度较大。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下,中职学生直接进入本科院校,其年龄也在不断增加,心理、身体都在逐渐成熟,个人学习兴趣、思维等从形象转变为理性思维,也逐渐具备了学习复杂技术的能力。在中职阶段主要注重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学习,而应用本科阶段,应该促进技术技能应用升华。
二、中本贯通培养课程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教材选用及对接问题
中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是一种新兴的培养模式,在国内还属于新生事物,全国内对于这批学生编写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家教育部门也未能对此下发统一、科学的要求,导致各地在教材选用中存在差异性,甚至会出现一定矛盾分歧。这主要是各学校对于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加上生源质量有很大差异,与之对应的应用本科院校提出不同要求。当前,全国依旧在采用文化课成绩录取生源的模式,在实施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下,其生源文化课成绩往往高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与普通中职院校录取分数相比也要远远提升。因此,必须强化文化课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这样才能满足后续本科阶段的学习。
(二)专业课程教材规划问题
当前,应用本科院校在计算机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是根据高中生零专业知识基础上,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与中职阶段有一定的重复性。在中本贯通模式下,通常采用对照式专业课程设置、下延式路径课程设置为主。其中,“对照式”就是将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应用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对比,通过合并、删减等方式,促进两者融合,同时避免出现重复内容;而下延式就是应用本科课程体系中,找出一些中职教育能够承担的课程,促进两者相互衔接。从各地中本贯通培养实施基本情况来说,当前基本是这两种模式并存,以应用本科专业课程为基准,对中职专业课程实施有效调整。就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将部分基础专业课程调整到本科阶段中,而将具有实践特点的专业课转移到中职院校中,发挥中职与应用本科院校优势。对两个阶段均开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语言、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课程,如果不能将“一体化”作为核心设置课程体系,在人才目标不同、课程基础不同等因素影响下,无法实现两个学段之间的融合。
三、基于能力核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构建策略
(一)建立能力核心为主的中本贯通课程体系
根据中本贯通培养模式基本要求,将课程体系分为两类,即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中,在通识基础课程设置过程中通常坚持统一设置原则,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注重通识基础课程内容知识点具有递进、螺旋融合的特点。同时,通识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其依旧需要将语文、数学等作为基础,强调基础课程之间的融合,这样才能发挥中本贯通的优势。通识基础课程内容必须能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增设相关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
(二)创新核心课程衔接模式
通过对计算机相关领域的调查,在中本贯通模式下,中职教育与应用本科课程衔接中,应该坚持“项目贯通、层层递进”的基本原则。具体指的是落实项目教学法,将项目具体落实到课程建设中,以项目为单位,将“3+4”贯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参与项目能力、执行项目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策划能力,并实现层层递进。其中项目参与能力、执行能力在中职阶段侧重培养;在本科阶段,侧重培养项目策划能力、管理能力。
(三)落实中本贯通模式下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
1.贯彻分层次教学理念
考虑到中职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具有较大差异性的问题,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中职教师必须能够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采取分层次教学方式。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根据摸查结果合理安排教学方案。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程度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能够针对性地备课,采用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评价等方式进行实施。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能够保持足够的耐心,循循善诱,帮助其提升自身计算机水平;而对于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拔高,向这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增加作业任务的难度,给予一定单独辅导,让其能够掌握更深层次的计算机知识。
2.善于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善于采用多元化模式,能够切实提升学生自主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通过任务驱动法、实例分析法等,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具体实施中,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钻研,但课堂中决不能将课本内容照搬照读,需要对理论进行精讲,配合一些典型的实例,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进行精心设计,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保证学习内容难易程度适中,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随后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不断增加难度。例如,在课程学习前,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小报展示给学生,通过相应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拥有更高的兴趣,愿意主动进行学习和制作。借助于创设的任务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运用到小报制作中。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其添加自己个人设计,教师给予相应指导,提升学生利用自身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中,涌现出多种创新模式,“中本贯通”就是其中关键环节。基于能力核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构建中,应该根据中本贯通客观要求,树立培养学生实践工作岗位能力的目标,做好课程之间的良好衔接,构建出更加完善的课程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探究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21(8):21-23.
[2] 陈海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12(8):65-66.
[3] 石斌,隋宇航,吴琼.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核心技能与课程体系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