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历史街区的城市记忆重塑研究
张旻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旻,. 益阳历史街区的城市记忆重塑研究[J]. 装备技术研究,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235.
摘要: 本文以益阳中心城区内现存的两处历史街区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生存的现状,提出了历史街区物质层面的记忆重塑对策,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重塑与精神记忆重塑对策,以其使人们意识到历史街区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产,也是不可再生和复制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 历史街区;记忆重塑;建筑;文化;精神
DOI:10.12721/ccn.2023.157235
基金资助:本论文为2022年度益阳市社科课题“益阳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记忆重塑研究——以益阳明清古城为例(立项号:2022YS077)”研究成果。

一、研究范畴
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术语解释,对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综合各方面条件来看,益阳现存的老城街道只能以较为宽泛的“历史街区”概念进行描述。本文研究内容是益阳中心城区内现存的两处历史街区,其范围分别是:原城内中心区域及现五一西路、向仓路、资江西路、新石堤路围合的区域。
二、益阳历史街区的现状 
(一)传统城市整体格局的消亡
益阳地处南洞庭之滨,整个城市依资水而发展,经过时代的变迁,现代化的运输方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城市格局。益阳城区为隔绝水患,修建防洪大堤,在阻隔洪水的同时,也减弱了居民与资水的密切关系。修建的防洪大堤高出地面,靠近河岸的河街被填埋,垂直通向河岸的小道被堵塞,城墙被拆除,传统城市格局逐渐消亡。
(二)街巷历史风貌的破坏
在现代化城区建设中,老城区被大面积拆除,而旧城区中新规划的道路分解了历史街区,新建建筑体量突兀,造型、装饰与传统建筑极不协调。另外,建筑功能转化产生的人为破坏与自然损毁。解放后,原有的单栋住宅经过分配,住进多户人家,建筑内部空间用砖墙、木板重新分隔,改变了建筑的原有格局。将老城区视为棚户区的做法忽视了历史建筑的价值,一些历史建筑原本只需稍加修补,便能好好保存,因缺乏修缮,最终毁于一旦,十分可惜。
(三)传统街道生活的隐退
历史街区因其置身于老城区,建筑质量差且密度大,拆迁难度高,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少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政府在街头修建了的公共卫生间,以缓解建筑内部缺乏卫生设施的问题,但并没有得到解决根本,电线杆沿道路布置,内外供电线路乱搭乱建,有的电线直接从建筑墙体上打孔穿过,留下相当大的火灾隐患。随着益阳城市发展重心逐渐南移,棚户区改造工程的不断推进,导致益阳老城区人口明显下降,人口结构老龄化日渐严重,城市空间人气缺乏,导致与之相适应的街道生活与场所衰败直到逐渐消失。居民是街巷活力的主体元素,公共交流空间是居民的活动场所。现存的老街巷既没有为居民的交往活动场所提供基础的便利设施,也缺乏足够数量的居民来参与公共交往活动,传统的街道生活逐渐隐退。
(四)传统业态的式微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原本在历史上热闹的老街巷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得门可罗雀,一些传统的业态和行业也变得衰败,而与之相适应的空间载体——历史街区与传统建筑也因缺乏修缮而呈现荒颓之势。文昌阁剧院为二层歇山顶建筑,两旁紧挨着是两栋同样高度的现代建筑,完全遮挡了历史建筑的侧方观赏视线,旁边挂着参差不齐的夜市招牌,色彩出挑,与古建筑的环境不协调(下图1-3)。沿街的老屋业态多为粽子店、卤味店、理发店、培训中心、烧烤店等,可以看出是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慢慢过滤遴选出的商业业态,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大都自生自灭,对于体现时代风貌的贡献几乎为零(下图4-6)。

捕获.PNG

  (上图1-3:文昌阁及周边建筑现状;下图4-6:文昌阁周边的主要业态)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三、历史街区物质层面的记忆重塑对策
(一)记忆重塑的原则
现代社会观念的转变,使得公众对历史街区价值的认知逐步深化,对历史街区物质层面的重塑,应遵循几点原则。
1、原真性原则
许多城市在保护历史街区时往往是“拆了真古董来建假古董”,没有如实反映历史真实状况,非但没能保存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反而大大减弱了其可识别性。因此在益阳历史街区的修缮工作中,注意保留其湘北民居的整体特色,对其传统的建筑构件、材料进行研究,尽量保留其建筑的原真性。
2、整体性原则
在现阶段的保护中,缺乏整体意识,益阳的历史街区中仅孤立的挂牌保护单个文物点,应保护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环境,形成完整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我们应正确处理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不能以经济开发为唯一目标而穷尽老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杜绝过度商业开发,另一方面提高老城区居民的生活配套设施,延续历史街区的活力。
 (二)记忆重塑的措施与建议
1、历史街区的更新应坚持公众价值取向
历史街区的建筑修缮后,改变了居住职能的更新方式。不少地方政府将修缮完好的院落式住宅出售或租赁给私人使用,老街区内的公共空间向私人化发生转变,割断了历史街区的连续形态,因此,在运营管理中应该坚持公众价值取向,提高更新后住房居住权的正常流转的管理模式。
2、建筑的修复应适当考虑旧件重组
历史街区内传统建筑的装饰构件大多难逃岁月的侵袭,在修复过程中很难恢复这些已经缺损的装饰构件。一方面,可以根据现有的构件结合周边地区的做法重新设计制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各废弃建筑内残留的木构、石雕,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手段,成为新的景观小品,赋予其新的含义,使老部件重新焕发生机。
四、历史街区的文化记忆重塑与精神记忆重塑
(一)文化记忆重塑
1、空间叙事手法
益阳的历史街区是益阳城市中历史发展最悠久、文化传承最完整的地带,人文积淀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凝结着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印记与文化传统,并各种方式向现今的人们“叙说”着发生于街区空间中的过往之“事”。空间叙事的具体手法如下:
第一,对于益阳历史街区空间内部的原住民而言,作为一种叙事空间,历史街区在物质形态上使居民的实际生活空间载体,更重要的是邻里交往,乡音乡情,在不断诉说着居民的社会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
其二,对于历史街区空间外部的旅游者和消费者而言,在历史街区中进行文化建构,通过对老街区这个“文本”的重组,为其提供了吸引人的历史人文信息,如果能通过更加艺术化的加工手段,就会成为清晰而有魅力的城市地标。
2、空间消费手法
商业职能原本就是大部分历史街区的传统职能,商业的传承和发展是实现历
史街区经济复兴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历史街区原有商业空间的继承与利用,不仅可以恢复街区活力,而且可以展示街区的传统风貌,不过也应该严格控制商业开发的度,限制商业类型。
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应按照益阳两个不同的历史街区相应构建差异化的保护模式,如石码头区域原本就是商业贸易区,在发挥这些“前店后宅”式建筑商业职能的同时应延续其居住职能,城内中心区域原本是城市的政治中心,主要以居住和文化职能为主。
(二)精神记忆重塑
1、审美与怀旧
首先,审美是个体在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最基础也是最为直接的根本诉求;尤其是在依托于文化旅游等途径展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人们在街区中漫无目的的闲逛漫步使他们以一种自在的方式去感受空间的特征与氛围,并以欣赏性的态度发掘品味各种细节。
益阳历史街区中的自然风貌、建筑设计、历史文脉,符合当地居民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认知和对老益阳文化的认同,点亮了人们脑海中对于“童年记忆”“银城益阳”“最美古巷”等怀旧要素的过往记忆或历史想象。由此,历史街区成为益阳市民了解历史、感悟过去、寻根返祖的怀旧场所。
2、休闲与娱乐
益阳历史街区的居民住房沿街分布,可以在居住与商铺之间切换,人们的日常起居融合于历史展览、民俗演绎中,好像生活中活的戏剧,在这里与熟识的邻里街坊聊天、交流成为一种独特的休闲娱乐方式,在此氛围中人们可以愉悦身心、放松心境、缓解压力。在此修复一些公共场所,活化一部分民间工艺,都可以成为被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追求精神满足的途径。
3、历史与文化教育
益阳历史街区中有不少名人典故的底蕴,对于推广当地的文化传统,提高文化自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计划地修复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古街巷道,本身就是对居民文化认同感地提升,青少年在此参观游览,可以看到益阳生动的历史文化,通过非灌输性的、寓教于乐的方式使人们主动的参与到信息接受中,在参观、游览、购买、甚至是参与志愿者保护等活动中,丰富了居民的知识体系、满足其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因此,充分利用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设立博物馆是博览设施建设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很好地保护建筑遗存,显现其历史文化价值,还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4、遁世逃避
益阳的历史街区现在离城市的发展中心较远,人流量和交通流量相对较小,成为远离于世俗羁绊的桃花源,漫步于此,能感受到暂时跳脱于快节奏都市生活与繁琐工作束缚的放松感。而历史街区空间中塑造出的秀丽自然景色、淳朴人际关系,也使人在心理层面得到放松。
参考文献
[1]贵文浩.益阳历史街区与传统建筑形态及演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王智洋.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21.
作者:张旻,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