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性内容
(一)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念
当前,我国针对内部控制研究较多的对象主要是各种性质的企业,而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仍相对较少。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依据主要是2016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教财厅〔2016〕2号)。从该规定可见,所谓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指的是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为保证学校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金的安全有效利用和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采用符合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管理行为,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确保学校经济活动符合相关要求而对学校财务进行管理的控制活动。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内容
从上述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定义可见,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财务风险,确保学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学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依据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可知,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应含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方面内容。
图1 COSO内部控制框架要素示意图
二、大数据时代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下,云计算和智能化、信息化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高校财务的内部控制一样深受其影响。
(一)大数据推动财务规范化,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
大数据推动了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师生可以通过高校财务的信息管理系统,明确经济业务活动的办理流程和规范。同时大数据动高校财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也有利于全校师生和社会加强对高校财务的监督,从而提升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
(二)大数据推动财务信息共享,提升内部控制系统性
大数据整合了高校财务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数据,如通过构建财务共享中心将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科研管理,财务预算相结合,将收支有效管理起来。一方面可以缩短财务处理的流程;同时也能让内部控制延伸到各个部门的每个角落,使管控更加全面和系统。
(三)大数据推动财务人员素质提升,提升内部控制科学性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务必会推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大数据为财务人员的学习和提升提供了更多检索的渠道和更新知识的机会,同时信息化的建设也能推动财务人员有效应用信息管理手段。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也能让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推动内部控制建设的科学化和技术化。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控制环境不够优化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也在致力于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但从当前高校财务的内控信息化来看,更多的信息化平台并未实现真正的财务信息共享,而仅仅是对财务某个环节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如电子票据财务信,财务报销系统,工资查询系统等。而对预算申报、拨付、科研到款等财务业务信息化的全覆盖还尚未健全。由此可见,关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有些功能也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平台,不方便财务数据的整体应用和效率提升。
(二)风险评估不够全面
当前高校在财务信息平台上设置了流动现金、负债率、预算使用等风险指标。但对风险评估还主要沿用传统的人为计算的评估,并未结合信息技术和全面的风险评价指标,通过云计算,VAR等技术手段对指标进行实时预警和评价,因此尽管构建了财务风险的指标,但指标的构建不全面,指标的评估缺乏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制约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
(三)内控活动范围狭窄
当前,尽管高校也在积极倡导教学活动和后勤部门,行政部门参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更多其他业务部门依然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的职责,因此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的活动依然局限在财务部门。控制的活动主要是对财务资金的运作,财务管理的合规性等方面,各学院、各部门并未参与到内部控制的活动中来。
(四)信息与沟通有待畅通
当前高校构建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内设有信息与沟通的功能,但从当前实际应用来看,主要还是财务内部员工关于财务信息的沟通与反馈,而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仍采用传统的电话方式联系。学院联系财务部门,也往往是通过电话联系,很少从信息系统上进行操作。因此从这一点来看,高效工作人员的传统理念还未完全扭转,高校财务信息系统并未完全实现实时的信息与沟通。
(五)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监控不完善
基于大数据环境搭建的高校智慧财务平台,通过将高校的各项财务活动置于可视化的共享机制下,有利于优化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但当前,由于高校的财务信息系统还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少之又少,加之财务管理平台的权限设置,因此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对财务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实效性是很低的。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一体化建设路径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推进,大数据必然给我们工作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应加紧构建智慧信息管理体系,通过升级会计核算系统,健全系统的内部控制功能,重构财务管理框架。通过高校财务智慧系统的构建,从系统设计上完善内部控制的流程,优化业务办理流程,为内控建设与优化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进而保证高校经济业务管理活动的稳定进行。
(二)优化风险评估指标
内部控制的着力点在于对风险的预警。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一体化首先就应解决风险评价的问题。高校财务部门应设立风险管控小组,成员应包括财务、审计、资产、教务、实验、学院以及其他重要教辅部门的业务骨干定期共同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并结合量化统计分析和软件技术及时测评风险发生的概率,形成主要的控制风险点,及时做出管控措施。
(三)拓宽内部控制活动
高校的内部控制活动并非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应该将内部控制活动延伸至院校两级,通过在高校财务的智慧平台之上,基于信息化技术惯连内部控制活动,重构控制活动流程,使内部控制向“规范化、全面化、共享化”转变,从而实现各部门之间互联互通、所有环节全程控制的控制活动全流程。
(四)促进信息与沟通
当前高校的财务信息平台还应极力优化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加强教职工培训,推动教职工对高校智慧的财务平台的应用。如教职工的财务报销,可以直接通过电子票据,提升主管审批效率,从而在审批通过后实时到达财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直接发放。通过构建智慧财务管理平台,以财务数据库为核心,跨业务、跨部门、跨层级的共享信息数据,推动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从而实现校院两级无障碍沟通。
(五)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可以结合智慧财务网络体系与内部控制监督体系,通过在线发放财务内控的问卷,收集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教职工的意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完善评价监督机制,确保监督评价能推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下,财务管理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共享化,财务信息可以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平台在不同部门之间实现实时传递和快速处理,同时财务部门也能与其他部门实现职能的相互渗透,极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但随着云计算和财务智能化的发展,高校财务信息大力发展的同时,其内部控制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如控制环境复杂化和内控技术的滞后性,财务内部控制执行不规范,财务内部控制监督不力等。基于此,本文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全面分析当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一体化的构建,希望通过构建完善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一体化体系,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文琦.基于OCR技术的高校财务报销新探索[J].商业会计,2020(10):79-81.
[2] 高旷“.大智移云”时代背景下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财会研究,2019(8):132-135.
[3] 谢秋玲,崔斌,张珊等.智慧校园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58-62.
[4] 廖青,黄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厦门大学内部控制建设实际经验[J].教育财会研究,2019(02):49-55.
李佳骏 1994.8.30 女 满族 辽宁省兴城市 中级会计职称 哈尔滨工业大学 政府会计
于佳明1989.08.21,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会计师,硕士研究生,财务管理
李琬冰 1990.12.29 女 汉族 硕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政府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