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县级职业教育如果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那么农村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乡村治理能力、低端产业、低水平就业、农民文化水平等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而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功能,确保以人才培养保障农业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一、限制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一)县域职业教育机构服务经济发展水平问题。县级职业教育水平相较于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园基础建设、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师资力量、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差距,尤其是其专业设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不高。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首先是要提升县域职业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要引导县域内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变革与发展,实现县域职业教育机构拓展功能,找准发展定位。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问题。每个县的乡村发展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都存在着诸多共性化及差异化问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尚缺少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案例或者典型经验的提炼,需要进行综合研判,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到底需要什么?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如何提供服务?提供何种服务?这都是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三)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政策环境问题。“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扶植培育一大批高素质农民,把教育培训送到农民家门口,送到田间地头。目前的政策环境还缺少相关支持,要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针对性政策,解决“招不来”“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问题。
(四)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不充分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社会地位不高问题。目前人们对职业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虽然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但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毕业生和劳动力外流,导致涉农人才基数严重不足情况仍然不容盲目乐观,因此在大力倡导职业教育自身改革的同时,要不断的吸引涉农人才回归,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加强县域统筹,为涉农人才下乡提供保障。
二、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
(一)构建五级服务体系。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体系,由省高职院校专家顶层设计、市科研院所技术支持、县域中职学校统筹引领、乡技术骨干常态技术跟踪、村示范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组织实施。坚持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内外结合的服务原则,充分发挥专、兼、群三方服务力量,凝聚服务合力。
(二)打造三个共享基地。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乡村振兴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三个共享基地,示范基地对科研成果进行试验试繁,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各级各类培训,创新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技术支持,三个基地广泛开展校地企合作,发挥高校学科优势,示范引领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三)构建四种推广模式。打造“职教+企业+村+家庭农场”组织运营模式,推进企业与村集体互利共赢、带动农户增收的良性发展;打造“百名专家进千村”科技推广模式,提升送教下乡、科技推广、技术跟踪等为农服务质量;打造“一校带十村,十村带百户”服务模式,实施兴村工程;打造“乡上乡下混合式”培训模式,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
(四)搭建三个服务平台。实施高校对口支援行动,聚集省内涉农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对照涉农专业优势与乡村振兴需求,打造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平台和地方特色产品营销平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成立电商学院,打造职教电商微信公众号平台,建成职教电子商务运营实践云端教学实训基地和地方特色产品营销平台,推动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举措
(一)培植集团经营团队。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示范型的经营团队,各中职学校在资金上、基地试验上、专业成长上、政策激励上加大扶持力度,通过两年的不断打磨与努力培植,各校教师经营团队充分发挥专业内驱力和实践外驱力的双轮驱动作用,致力于科技推广普及,助力农村产业发展,推进了农科教结合。
(二)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依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任教师到企业、高职院校进行企业实践、挂职锻炼、顶岗实践、跟岗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三)成立为农志愿服务队。与县域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农业推广中心、农经总站等单位联合成立种植、养殖、农机三个为农服务队,在农忙之季进农家、访农户、到田间,为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提供“靶向”技术服务,开展技术推广、科技咨询、跟踪服务等活动。
(四)提升技能培训质量。开展校社合作,实现“校中有社,社中有校”规范发展的校社一体、校社密切合作格局。依托合作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技术和教学优势,组成为农服务讲师团,制订涉农专业人才培训方案,研发职业培训资源包、开发培训教材,面向农民开展靶向培训,全面提升培训质量。
县域职业教育发挥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在为乡村振兴育人、为产业振兴储能、为乡风文明改善和城乡居民综合素养提升等方面蓄力赋能,全方位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