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泵合理防冲距计算与应用分析
岳斌 朱洪敏 吉喆明 赵光波 高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岳斌 朱洪敏 吉喆明 赵光波 高鹏,. 抽油泵合理防冲距计算与应用分析[J]. 矿山工程与技术,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143.
摘要:
在有杆泵采油生产中,影响抽油泵泵效的因素主要有杆管柱的伸缩、井液中的含气量、泵的充满度及漏失等。由于余隙空间的存在,使得泵在抽油过程中,余隙空间被弹性能大的气体所占据,致使上冲程时泵的固定凡尔开启滞后或根本打不开(气锁),井液进泵数量减少甚至进不了泵,极大地影响了抽油效率。而且余隙越大,余隙内残留气体越多,则气体影响越大,造成有效冲程越小,泵效越低。在高油气比油田的有杆泵采油中这种影响尤为明显。目前人们主要从增加泵的沉没度、加大冲程、降低冲次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抽油泵效率。本文通过对抽油杆的受力状况及其弹性变形量的分析,研究合理的余隙容积,以提高泵效。
关键词: 抽油杆;受力状况;弹性变形量;泵效因素
DOI:10.12721/ccn.2022.157143
基金资助:

1防冲距的理论分析

在抽油泵抽汲循环的上、下冲程过程中,液柱的重力从固定凡尔上转到游动凡尔上,使抽油杆柱和油管交替加载和卸载。因静液柱重力引起的抽油杆柱和油管柱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弹性伸长,使抽油杆下冲程时下移的距离大于实际冲程的长度,故防冲距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抽油杆在轴向拉力的作用下会伸长,避免杆柱与泵筒底部发生碰撞而上提的一定距离,杆柱的实际伸长量一般都小于所提距离,所以活塞的实际冲程也小于理论冲程。

1.1 抽油杆受力分析

根据抽油杆柱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力状态,建立力学模型(见图1)。由采油工艺[3-4]

可知杆柱所受合力为

 1739846442362.jpg

式中W′r为抽油杆柱在液体中的自重(kN);Wrd为抽油杆柱动载荷(kN);Wfd为液柱动载荷(kN);ρf为井液密度(kg/m3);Wr为抽油杆柱自重(kN);Wf为作用于柱塞环形面积上的液柱重量(kN);a为抽油杆加速度(m/s2);ξ为泵杆管的截面差之比,ξ=(Ap-Ar)/(Ai-Ar);Ai为油管内径的流通面积(m2);Ap为柱塞面积(m2);Ar为抽油杆截面积(m2)。

1739846467217.jpg 

图1抽油杆力学模型

1.2防冲距的计算

防冲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抽油杆柱的弹性变形量,且抽油杆柱伸长量Δl计算公式为

 1739846485944.jpg

为了防止碰泵,防冲距X0的取值范围为

 1739846507244.jpg

2游动阀开启的条件及柱塞位移

当柱塞上冲程达到上死点时,设固定阀关闭,泵筒内压力近似为泵的沉没压力,此时游动阀不能立即打开,泵筒内为密闭容腔,随着柱塞下冲程的进行,泵筒内液体被压缩,压力升高。当游动阀所受的液体力足以克服游动阀重量和井筒压力时,游动阀才能打开,而且游动阀开启前,密闭容腔内质量无交流,因此,游动阀开启时,柱塞的位移量Δx为

1739846530542.jpg 

式中xpm、x0分别为抽油机冲程和防冲距(m);ρs、ρod分别为泵筒内沉没压力和开启压力下的液体密度(kg/m3)。同一个抽油泵在同一口油井上以同一冲次正常工作时,其泵效为

 1739846555954.jpg

式中Q实、Q理分别为抽油泵的实际排量和理论排量(m3/d);xpm实为抽油泵的实际冲程(m)。

3实例分析

(1)防冲距与泵效的关系。以1000m泵挂深度为例,动液面为750m,冲程4.2m,冲次6min-1,泵径为ø70mm,杆径为ø22mm,进行编程分析同一抽油泵在不同防冲距和油气比时泵效的变化情况(见图2)

 1739846594528.jpg

图2防冲距与泵效的关系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油气比的增大,有效冲程减小,泵效降低;当油气比一定时,随着防冲距的增加,泵的有效冲程也是减小的,泵效亦降低。因此,在一定的冲程条件下,油气比一定,防冲距越小,抽油泵的余隙体积越小,泵筒的充满系数越大,泵效越高。因此合理的防冲距是提高泵效的有效途径之一。(2)防冲距与泵径、杆径的关系。仍以1000m泵挂深度,750m动液面,4.2m冲程,6min-1冲次为例。当改变抽油杆和抽油泵直径的时候,防冲距大小的变化情况见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不同的杆径和泵径相组合时,泵径不变,防冲距随着杆径的减小而增大;杆径不变,防冲距随着泵径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选用不同泵杆组合时应采用相应的最优防冲距值,从而改善以往抽油泵设计防冲距时采用经验值导致泵效降低的问题。

1739846630828.jpg 

图3不同泵径和杆径下防冲距的变化曲线

4结语

(1)通过抽油泵工作过程的理论分析,推导了抽油泵防冲距的计算公式,为合理确定抽油泵防冲距、提高抽油泵泵效提供了依据。(2)抽油泵的泵效取决于油井的油气比和抽油泵的防冲距,在油气比相同的条件下,防冲距大,泵效低。(3)防冲距的大小与泵径、杆径有关,其组合不同,防冲距的大小不同,根据油井参数和杆泵组合形式,应用防冲距计算公式,可确定油井的最佳防冲距。

参考文献

[1]王鸿勋,张琪.采油工艺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2]辜志宏,彭慧琴,耿会英.气体对抽油泵泵效的影响及对策[J].石油机械,2006,34(2):64-68.

[3]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吴壮坤.机抽井检泵交井后重校防冲距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7,14(2):74-75.

[5]陈家琅,陈淘平,魏兆胜.抽油机井气液两相流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6]朱君,王东.高含水期油井气体对泵效的影响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32(1):54-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