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支承套工艺研究
姚远微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姚远微 ,. 410支承套工艺研究[J]. 发电技术与研究,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08.
摘要: 410工艺正常很容易,但是某项产品中的技术要求略显苛刻,我们通过淬火、回火温度参数的调整,回火后冷却方式变更等手段进行研究,最终摸索到了其适合的方法。并且通过此研究,我们的工艺创新研究思路更加广阔。
关键词: 不锈钢;410;调质;回火
DOI:10.12721/ccn.2021.157008
基金资助:

410属于马氏体不锈钢,但有人也把它定义为铁素体-马氏体钢或半马氏体钢,归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淬火后得到的组织有无游离的铁素体而定义的[1]它可以通过热处理来强化,淬回火后具有良好的强度、塑性、韧性及耐蚀性等,随着含碳量的增加,会使马氏体型不锈钢的耐蚀性下降,而强度、硬度、耐磨性及切削性显著提高[2-3]其化学成分见表1。

表1 410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Table 1 410 chemical composition (mass fraction) (%)

截图1739846060.png

1  问题描述     

支承套的工作环境较恶劣,在海洋或陆地都要服役且暴露在空气中,工作温度变化大,-50℃到近400℃,需要一定的韧性、塑性。在此苛刻的条件下,对其性能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并且正式工作时决不允许发生质量事故。但是在其产品试验的过程中,依然会由于其性能问题出现质量问题,令用户很不满意。为此我们开始进行研究,力求摸索出解决方案,410的相变温度见表2。

表2 410的相变温度

Table 2 410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

截图1739846190.png

我公司支承套的生产路线:炼钢(双真空)→钢锭锻造、锻后正回火→粗加工→超声波探伤→调质→精加工→装配。此工件的关键工序在于调质热处理,性能的取料方式为切环,如图1所示。

截图1739846250.png

Fig.1 sampling chart for rough machining of support sleeve

支承套性能指标及化学成分见表3和表4。

表3 支承套的性能指标要求

Table 3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supporting sleeves

截图1739846530.png

表4 支承套实际成分

Table 4 the actual components of the support sleeve

截图1739846669.png

410钢通常加热至1000~1050℃淬火,形状复杂及尺寸较小的零件淬火冷却,可采用分散在空气中冷却或鼓风冷却;尺寸较大的零件可采用油冷淬火。

我们采用的工艺和结果见表5。

表5 支承套调质参数及性能结果

Table 5 supporting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 results

截图1739846712.png

生产近50件,硬度高,冲击低,其组织见下图2。

图片1.png

图2 410支承套1030℃淬火,730℃回火的组织 250×

Fig.2 410 support sleeve is quenched at 1030 ℃ and tempered at 730 ℃ 250 X

与设计部门沟通,设计部门把硬度改为HB179-229,且为参考。我们进行工艺调整,冲击不合或硬度高于HB229的支承套进行补充回火,见表6。

表6 返修工艺参数及性能结果

Table 6 rework process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 results

名称

σ0.2MPa)

σbMPa)

δ5%)

Ψ(%)

AKUJ)

HB

760油冷

501

695

23

66

103  99

220

515

667

23

68

90 96

222

返修后,大部分都满足更改后的技术要求,但是在整机装配后进行试验,支承套由于工作温度较高,膨胀后出现裂纹,用户对我单位很不满意。为此,设计部门要求我单位热处理调质时必须满足初始图纸技术要求,对其硬度严格控制。

2 问题研究

410淬火温度对硬度的关系曲线,如图1。

图片2.png 

图3 410淬火温度对硬度的关系曲线[3]

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enching temperature and hardness of 410

我们再次生产了200多件,进行工艺研究。为了硬度硬度,我们采用降低淬火温度、提高回火温度等办法,但是结果也不满意。结果表

表7 降低淬火温度的工艺参数及性能结果

Table 7 process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 results of reducing quenching temperature

名称

σ0.2MPa)

σbMPa)

δ5%)

Ψ(%)

AKUJ)

HB

备注

990油冷

730空冷

490

672

25.0

65

112 100

204

硬度高

486

662

23.5

65

118 123

211

硬度高

990油冷

740油冷

477

652

24.5

68

121 132

205

硬度高

461

662

25.5

67

135 151

200

硬度高

960 油冷

760水冷

470

623

26

69

145 155

199

硬度高

480

641

26.5

65

165 150

196

硬度高

451

630

19.0

66

64 103

196

不合格

960 油冷  800炉冷

740水冷

414

594

29.0

68

134 123

193

合格

399

581

27.0

67

129 108

189

合格

960 油冷

800水冷

360

567

24.5

72

163 118

189

合格

373

583

26.0

71

135 127

200

硬度高

960℃淬火,760℃回火试样进行金相组织,见图4。

图片3.png 

图4 960℃淬火,760℃回火组织如下 500×

Fig.4 960 ℃quenched, 760 ℃ tempered tissue as follows 500×

以上的工艺都不能完全满足其硬度要求,为此必须寻求适合的工艺。在淬火温度不能降低的情况下,只能从回火温度入手,可410的Ac3是850℃,在这种技术条件和工件工作条件下,我们可以考虑其它方式方法,用退火取代回火。把410支承套加热至830~900℃,保温后限速降温至一定温度出炉。具体工艺见表8。

表8 支承套最终工艺参数及性能结果

Table 8 Final process parameters and performance results of support sleeve

名称

σ0.2MPa)

σbMPa)

δ5%)

Ψ(%)

AKUJ)

HB

备注

960 油冷

830炉冷

720水冷

353

562

33.5

64

92 108

166

合格

410

625

34

68

140 137

170

合格

370

577

25

77

155 121

167

合格

378

593

29

82

132 117

171

合格

经过上述工艺处理,组织见下图。

图片4.png 

图5 960℃淬火,830℃回火(或称为退火)的组织如下 200×

Fig.5  960 ℃ quenched and 830℃ tempered (or annealed)  tissue as follows 200 ×

由图5可以看到,碳化物聚集明显且有沿晶界析出,铁素体量比760℃回火有所增加。

经过这样的工件,性能合格率达100%。用户装配试验用后再没发生裂纹或质量问题,用户很满意。410不锈钢采取退火代替回火,此不利之处是略微牺牲防腐性能,但是经过实践检验,其影响很小。如果控制410的含碳量,随着碳含量的降低,使支承套的耐蚀性提高,而硬度、冲击会显著提高,会更能满足使用[4]

3 结论

生产实践表明,按常规的热处理规范进行工艺编制,其硬度指标达不到100%合格,必须转变观念,时刻有工艺创新意识,事使淬火温度回火温度达到最佳结合,必要时可以退火取代回火,只要满足工件实际工作条件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最佳技术要求,也是对技术部门提出的技术要求是否精准进行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陆世英、张廷凯.不锈钢.北京: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米德林.金属力学性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

[3]何肇基.金属的力学性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4]山东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合金钢.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