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移动网络在我国普及范围非常广,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表达意愿、观点、情绪,了解信息、时政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网络建设中,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关乎高校治理效能、舆论发展等,因而,需加强管理和重视。随着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拓展,需借助大数据进行网络舆情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保障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的幸福。
1.网络舆情概述及特点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产生于互联网环境,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播,能够呈现、反映各类社会问题,表达人民群众对某件事、某个问题的观点、态度、情感、认知等。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不同,其作用强,影响范围非常广,主要具备以下特点:其一,不受时空限制[1]。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能够借助微博、公众号、手机APP等自媒体表达自身意愿、想法,不会受时间、空间限制,任何人都可以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和参与者。其二,交互性。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不同主体参与其中,共同交流,建立联系,自由表达观点。其三,裂变性。热点话题在网络上传播不受个人、相应组织限制,倘若进行催化、炒作,会增强其裂变性,进行大范围蔓延。其四,多元性。当前,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非常多,任何人都可参与其中,涉及不同性别、学历、年龄、阶层,且讨论主题多元,囊括教育、经济、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内容,不同主体可借助手机、电脑等工具,随时随地编辑、处理、传播舆情。
2.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2.1整合资源,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发挥大数据作用,管理和监督网络舆情,需有效整合、利用相关资源。高校要发挥自身作用,认识到网络平台管理的重要性,在学校内部进行实名认证,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不法之徒利用法律漏洞,做出不利的事情,使人民群众学生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大数据区分用户类型,筛选用户信息,在特定时间节点,进行相应的监管,以此实现网络舆情管理。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调动互联网平台、网络企业、社会力量,组织网络舆情培训,整合、提炼网络舆情,确保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完善,追踪、搜集敏感词汇、负面新闻等,全方位检索信息,使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
2.2更新理念,优化网络舆情管理方法
大数据内容庞杂,质量参差不齐,需对网络舆情管理进行优化,使之与大数据环境适应。高校相关部门应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政策导向等各个领域,对大数据应用环境进行持续改善,快速采集网络舆情数据,对其进行实时监测、科学研判和辨证分析,确保大数据技术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服务。同时,还应对大数据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和共享,优化网络舆情治理,充分体现社会价值。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数量多,传播速度快,相关部门应创新大数据管理思维,为大数据应用提供制度支撑,采用大数据思维引导网络舆情,还要确保数据透明,校务公开,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应对和监管,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科学挖掘、采集、监测,并进行相应的预警、研判、应对等。
2.3培养领袖,打造网络舆情发言代表
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随时可能被扩大,尤其负面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该背景下,需培养舆论领袖,打造网络舆情发言人,第一时间做出应对,传播正能量[3]。同时,还应认识到检索、监督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整合、搜集各类相关资料,对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范围、导向进行研判,给出解决对策,以免其扩大。发挥宣传、组织、信息等相关部门作用,确保网络舆情涉事人口径统一,以免因不当言论对学校造成不良影响。
2.4创新技术,加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
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应用大数据,要注重技术创新,对数据量化模型、指标体系加以构建,以便正确检测、提炼网络舆情。依托技术平台,全方位监督网络舆情,以免遗漏。除了全天候监督、管理之外,还应及时定位热点信息、数据,提取关键词,实施精准检测,把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4]。在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依托学校加算计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优势,还要培养专业团队,打造计算机、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使网络舆情管理大数据队伍不断壮大。
2.5借助平台,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在我国,网络舆情主要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及各类新闻客户端等网络平台传播,网络生态系统复杂,各主体呈现交互状态,监管难度非常大。因而,高校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协同进行网络舆情治理。同时,高校还可与企业强化网络舆情管理合作,实现协同治理[5]。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数据共享和交互,依托市场约束、规则治理,对舆情形成、传播过程中网络平台的审查责任进行界定,分工协作,相互进行信息通报。
结束语
综上,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非常重要,高校在日常管理及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其价值和作用,通过资源整合、理念更新、培养意见领袖、技术创新、平台建立等多种方式,将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出来,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保障高校日常工作正常进行及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安琪.大数据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23):45-48.
[2]宋哲理.浅议大数据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0(4):184-185.
[3]陈思.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的大数据应用[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19(3):49-51.
[4]马春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8, 17(3):70-72+100.
[5]庄宇.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0(12):271-272.
作者简介:罗梦(1992-),女,籍贯:四川遂宁,单位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行知学院,学历:本科,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