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狠抓“量价费损”等关键指标,花大力气堵住“跑冒滴漏”,向管理要效益、向内部挖潜力,以硬功夫、强内力迎接市场的挑战。从配电网规划层面开展配电网线损管理研究,创新线损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配电网规划引领作用,提升配电网线损管理质效。
1配网线损概述
配电网在正常输配电过程中造成的电能损耗为线损。其次,在日常供电过程中,线损占供电总量的比例一般称为线损率,线损率就是线损率。在线损处理过程中,根据线损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管理线损、统计线损、理论线损和其他线损。理论线损是指与供电设备有关的用电负荷状况,是由低压配电网输配电过程中的相应参数决定的。而在这个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办法回避权力指数的问题。功率损耗在正常范围内,可以用一些理论计算出来,所以理论线损也称为技术线损。
2线损影响因素
地区负荷发展不平衡是造成电网设备利用率高低不一的主要原因。其中配电线路轻载方面:一是由于新建小区供电线路因居民入住率低,负荷小,线路长期轻载;二是由于部分地区负荷增长缓慢,未达到规划水平,线路长期轻载;三是部分新建变电站的配套配电线路,还未完成配套项目工程建设。配电线路重载方面:一是迎峰度夏期间居民空调等用电负载快速增长导致配电线路短时超重载;二是部分老旧配电线路仍存在导线截面偏小等问题。
3线损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用电管理制度不合理
电力企业要提升线损管理工作质量,须建立高效可行的线损管理制度,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但是线损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专业管理工作整合力度不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针对性不足等问题。由于线损管理流程不合理,没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检查环节也存在问题,难以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无法在最短时间内解决线损问题。供电企业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线损管理制度建设中须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制度,同时也要做好监管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势必会增加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压力。
1.2 电网网架结构不完善
部分地区电网建设规模等方面存在问题,如电网规划合理性不足,开展线路维护工作时,部分电力企业主要采取临时维修等方法,使得线路运行负载量增加,最终出现电能损耗增加。早期的电网难以满足用电量增加的要求,出现老化、过载等问题。
2优化线损管理策略
2.1落实线损管理工作
电力企业须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提升管理人员对线损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在完善电力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做好管理细节研究,确保线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参加培训,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针对出现的线损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有效措施。须形成三级岗位工作管理意识,管理人员须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最大限度避免出现线损问题 。
2.2优化运行参数
电力企业须针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保布局合理,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减少传输中的损耗问题。针对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中的关键要点、节点进行分析,提升功率因数,在降低线损出现概率的基础上提升有功功率的占比,确保电能传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实现控制线损的目标。确保输配电、用电工程升压、升级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线路稳定运行,及时将线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2.3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
电压升降、匹配阻抗和安全隔离是变压器的主要功能。配电变压器具有上述功能,因此在低压配电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低压配电线路损耗。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导体的横截面,使导体能够满足各方的需要(设备电阻、电压损耗、发热条件等)。根据相关数据,配电变压器的功率损耗是低压配电损耗的一半。因此,如果能降低配电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低压配电总损耗也将大大降低。
2.4优化电网结构
电网结构的有效调整是降低低压线损、提高电网高效运行的有效措施。一是合理选择一定区域的投喂点。一般来说,变压器应位于该区域的负荷中心,这样既减小了馈电半径,又提高了馈电点选择的合理性。二是合理选择接线方式。一般情况下,布线人员选择从电源点向周围辐射的布线方式,以保证对区域各个角落的合理供电。第三是合理选择导体的截面。导体截面通常根据电流密度来选择,既能满足电源的运行需要,又能降低低压时的线损。
2.5加强技术研发
电力企业须根据区域内用电要求,对现有技术定期更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技术研发提供充足支持。在输电线路设计时,须将技术理念融合到设计各个环节中,提高配电网建设水平,有效规避线损问题。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要对市场上一些智能产品重点关注,将其用于项目建设中。在对线路进行监测时,须构建针对性管理系统,对线路运行情况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电力企业须对输电效率进行有效控制,要在保证线路稳定运行基础上,降低投资成本,尽可能减少线路损耗问题发生[1]。
2.6数据库的开发
在开发线损系统数据库时,要严格遵循合理、规范的原则。首先,要开始建立良好的层次关系,注意支持电网组件的应用,赋予其相应的功能和属性,确保数据库具有良好的数据分析功能。其次,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要注意多表小数据设计模式的应用,保证数据库具有先进的索引功能,方便查询数据信息。第三,我们需要保证数据库是分层的,但是这样做需要避免数据库结构的重复和冗余。四是提高公共数据库设计质量,进而提高数据库分级管理效率,确保不同层次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并且通过多线程的方式,获取业务数据,极大地减少数据获取时间。本次项目对象的数据量较大,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达百万级别。如正常单线程获取,耗时最少 10 个小时。通过对流程机器人终端的性能分析,计算出终端最优线程数,然后通过多线程的方式执行程序,最终基本 20 分钟就能完成百万数据的处理[2]。
2.7远方监测终端的设计
作为线损管理系统的核心,远程监控终端的设计至关重要。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分析不同用户的具体功能需求,尽可能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相应的功能模块。一般来说,开发工作不仅要保证程序的简单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要考虑维护成本,将维护成本降到最低。远程终端必须具备故障报告、数据采样、时钟管理、维护和检修等功能。首先,必须在设计中精确定义报警信息参数。数据如有异常,应及时上报电压电流状态。其次,对于数据采集模块,必须能够实时采集和存储各种电表的数据,并按照相关规定对电表的数据进行冻结[3]。
结束语
通过技术降损工程项目的集中探索可以看出,技术降损工程项目的投资对电网运行后期费用的减少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新型节能电网设备必将大量涌现,电网改造设备选型应更多地考虑技术降损的应用,以不断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效率,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叶波.供电企业线损精益化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管理观察,2018(21):25-26.
[2]谢祥,朱孟波,龚晓波,尹伟,柳雯靓.台区线损管理效益的精益提升研究[J].管理观察,2018(15):64-67.
[3]黄玉龙, 冯志昆, 王立强. 配电网0.4 kV台区线损治理研究[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