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是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统筹构建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能够落地生根的劳动教育策略,构建扎实有效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机制,推动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渐进式、螺旋上升式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家长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对家务大包大揽,忽视劳动教育,孩子获得家庭劳动锻炼机会较少;甚至部分家长把劳动作为惩戒条件,劳动在孩子心中被异化。二是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错位”。一段时间以来,劳动教育在学校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劳动教育课时不足,师资缺乏;加之学生基础薄弱,每个学段的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与目标错位严重。三是劳动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失位”。劳动教育具有社会性,但由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还未成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一夜暴富、轻视劳动、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有所蔓延,影响了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建立。
(二)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薄弱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目前劳动教育师资薄弱成为益阳大中小学存在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缺乏。多数大中小学缺乏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劳动教育课程大多由班主任、辅导员等承担,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效果。二是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基础薄弱。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劳动教育不足,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有限,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积累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三是学校劳动教育师资建设滞后。学校对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缺少对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现有劳动教育教师不足,后备力量缺乏,同时学校为教师提供的与劳动教育相关培训机会较少,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受限。
(三)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衔接无序
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是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然而现阶段劳动教育内容衔接无序的现象严重。一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横向衔接缺乏。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动性不够,大中小学同学段(层级)中的其他各类、各门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未能充分挖掘,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联系缺乏,劳动教育的协同力量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纵向衔接不畅。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层级)之间劳动教育内容的连续性不够,缺乏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设计,各学段之间的内容出现衔接不畅,重复倒挂等现象。三是大中小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学情关联度不够。劳动教育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未能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劳动能力进行动态调整。
(四)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缺乏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延伸、持续运行、有效整合的共生发展过程,亟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有效运行机制。对照《意见》中对劳动教育相关机制建设规定,益阳大中小学在劳动教育的配套制度较为缺乏。一是未建立统一的领导管理机制,各个学校的劳动教育还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地方的统一决策无法及时传达至各个基层学校。二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工作运行机制不完善。各个学校以及学校内部的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工作运行机制还较为缺乏,地区内各个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联动性不足。三是劳动教育的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安全隐患。四是劳动教育的考评制度不健全。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等现象。
二、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及内容构成
(一) 小学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劳动意识,养成劳动态度。
小学阶段学生的劳动能力有限,重在培养劳动意识,劳动态度的培养。其中小学低年级重在劳动意识的启蒙,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初步认识劳动最光荣,热爱劳动,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学高年级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初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校要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课堂阵地你吃饭了吗?眼熟,乐芳。啊?声音大地谁杀?丫丫炫炫。QQ相依是从哪儿来的我
(二)中学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劳动品质、发展动手能力。
初中阶段注重增加劳动知识和技能,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职业一是。普通高中阶段注重丰富职业提炼,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理解劳动的创造价值,养成服务他人与社会的劳动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三)大学劳动教育重在提升劳动技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大学阶段在日常生活保持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如学习插花、品茶、收纳等提升生活品质,引导学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日常学习中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在专业学习中践行劳动思想,提升劳动技能、培育工匠精神;此外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加社会劳动,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劳动服务意识,鼓励学生运用专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同时加强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培养。
三、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科学谋划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基础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作为整体来发挥其育人作用的,只有处理好整体与不同学段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整体性功能和价值。一是组建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进行统一领导,制定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规划及实施标准,及时解决劳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二是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劳动教育政策体系,明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层次性、衔接性,确定各学段劳动教育的任务要点;三是优化配置地区内劳动教育资源,对益阳大中小学的现有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统一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育人功能,统筹益阳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师资建设。
(二)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重点
顺应新时代要求,从纵横两个维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整体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从纵向角度出发,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中小学各学段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小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情感;中学重在劳动体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自觉的劳动态度;大学重在培养劳动价值、提升劳动技能,涵养劳动精神。从横向角度出发,大中小学各学段首先要科学安排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其次要加强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动性,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针对与各学段制相适应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使劳动教育实施有规范、有标准、有参照。在此基础上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统筹建设大中小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师资是关键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劳队伍是保障劳动教育开展关键因素。一是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配足、配齐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同时结合益阳地域特色,将益阳现有的工艺美术大师、益阳工匠、劳动模范等纳入兼职教师队伍。二是做好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育、培训工作。制定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劳动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更好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此外建立劳动教育教师培训基地,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教研论坛等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全面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四、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构建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系统工作机制
在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的统一指导下,由政府、教育局牵头,联合益阳各基层学校,遴选适合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企业,共同开展劳动教育。政府对为参与学校劳动教育的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扶持、税收上的优惠,为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条件;市教育局统筹规划,联合教研科学部与教师培训部门,通过设立劳动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建立劳动教育学科教研基地等形式,推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系统创新;各大中小学在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下,开展劳动教育的教学比赛、教学展示,加强与全国劳动教育教师进行交流。
(二)强化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活动作为一种职业劳动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劳动安全风险。《建议》中将“多方面强化劳动安全保障”作为劳动教育支撑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益阳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保障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从政府层面根据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制定分层分类的劳动教育规章制度,做好劳动教育活动应急预案,提升应急与事故处理能力。从学校层面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此外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保障学生安全,例如建立完善学生劳动教育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等共同构建科学、有序、安全的劳动教育环境。
(三)建立劳动教育实施评价机制
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对劳动教育实施的引领与导向作用。一是科学规划评价内容。充分考虑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围绕劳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确定劳动教育评价内容,注意各个学段间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在劳动素养与能力方面的提升。二是制定精细化的评价指标。针对具体的评价内容,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赋予不同的考核权重,使每个评价内容可量化、可监测。三是借助信息化评价工具。依托在线调查问卷、行为观察清单、课程平台数据等评价工具,对劳动教育进行评价,并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评价主体,如基础教育中小学中低年级的部分评价内容由家长辅助参与。
参考文献
[1]张淼.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应对[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5-20.
[2]白雪瑶.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D],地址:辽宁师范大学,2021.
[3]鲍冉冉.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J],新经济,2021(5):93-97.
[4]王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示范、评价和激励机制构建[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9):27-30.
[5]林克松 熊晴.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施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1(11):46-52.
作者简介:廖瑜(1983-),女,湖北恩施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