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中如何防止样品在检验过程中的污染和腐败变质
韩树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树影,. 食品检测中如何防止样品在检验过程中的污染和腐败变质[J]. 中国食品与营养,2024.12. DOI:10.12721/ccn.2024.157116.
摘要: 食品保障,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检测过程中,样品的污染和腐败变质一直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探讨食品检测中如何有效防止样品在检验过程中的污染和腐败变质,从样品采集、保存、运输、处理到检测等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策略和措施。通过优化检测流程、提升检测技术和加强质量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样品污染和腐败变质的风险,确保食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关键词: 食品检测;样品污染;腐败变质;质量控制
DOI:10.12721/ccn.2024.157116
基金资助:

引言

食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防止食品污染,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意义重大。然而,在食品检测过程中,样品的污染和腐败变质一直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样品的污染可能来源于环境、采样工具、运输容器等多个方面,而腐败变质则可能由微生物、酶、氧化等因素引起。因此,如何有效防止样品在检验过程中的污染和腐败变质,成为食品检测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样品采集过程中的污染和腐败变质控制

1. 选择代表性样品

采样是检测食品的第一步。选择代表性样品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基础。在采集过程中,应根据检测目的和样品特性,选择能够真实反映食品整体质量的代表性样品。同时,应注意避免采集到被污染或已经腐败变质的样品,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2. 采样工具的无菌处理

采样工具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样品的污染程度。因此,在采样前应对采样工具进行彻底的无菌处理,如采用高温蒸气杀菌、紫外线消毒进行消毒。同时,采样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可能对样品造成污染的工具或容器。

3. 样品包装的密封性和无菌性

采集后的样品应及时进行包装,以防止运输和保存环节的污染。包装材料要密封性好,无菌。能够防止微生物和水分等污染物的侵入。同时,包装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手部直接接触样品,以减少污染风险。

二、样品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和腐败变质控制

1.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样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应根据样品的特性和检测要求,选择适宜的保存温度和湿度条件。对于易腐败变质的样品,如肉类、奶制品等,应将其保存在低温环境中,如冷藏或冷冻条件下。同时,应注意避免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温度波动的影响。

2. 避免光照和氧化

光照和氧化作用是造成样品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样品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或受到强氧化剂的影响。对于易受光照影响的样品,如油脂类食品,应使用遮光材料进行包装。

3. 定时检查和记录

在样品保存和运输过程中,要定期对样本进行检查并记录在案。以监测样品的状况。如发现样品有异味、变色、发霉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并对样品进行再次采集检测。

三、样品处理过程中的污染和腐败变质控制

1. 样品制备的无菌操作

制样过程中,制备步骤的无菌操作必不可少。应使用无菌工具和容器进行样品的粉碎、研磨、溶解等操作,以避免微生物污染。同时,制备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手部直接接触样品,以减少污染风险。

2. 避免交叉污染

在样品处理过程中,不同样品之间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应使用不同的处理设备和容器,并避免在同一处理区域内同时进行多种样品的处理。

3. 样品保存容器的选择

样品保存容器的选择也是防止污染和腐败变质的重要环节。应选择密封性好、无菌性强的容器进行样品的保存。同时,容器的大小和形状应根据样品的特性和检测要求进行选择,以确保样品在保存过程中不会受到挤压或变形。

四、检测过程中的污染和腐败变质控制

在食品检测过程中,防止样品的污染和腐败变质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以下从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检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检测方法的优化和改进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是防止样品污染和腐败变质的首要步骤。一个干净、整洁的实验室环境能够显著降低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滋生和传播。

日常保洁:实验室要定期进行包括地面、墙体、吊顶、实验台、仪表表面等区域在内的彻底清扫。清洁时应使用专用的清洁剂和工具,避免交叉污染。

消毒处理:除了日常清洁外,实验室还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可以使用紫外线灯、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次氯酸钠等)或高温蒸汽等方法。消毒的频率应根据实验室的使用情况和污染程度来确定。

空气质量控制:实验室应保持通风良好,避免空气污浊和微生物滋生。可以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如高效过滤器和空气净化器,以去除空气中的微粒和微生物。

无菌操作区:对于需要无菌操作的检测项目,应设立专门的无菌操作区。无菌操作区应配备空气净化设备、无菌工作台和无菌操作工具,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

2. 检测设备的维护和校准

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因此,检测设备要定期维护、校准。

日常维护:设备使用前后应进行清洁和检查,确保设备表面和内部没有残留物或污染物。对于易损部件,如滤膜、传感器等,应定期更换。

校准验证:定期校准验证检测设备,确保其测量结果准确可靠。校准可以使用标准物质或标准方法进行,验证则可以通过与其他设备的比对或重复实验来进行。

设备保养:根据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和维护手册,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保养包括润滑、紧固、清洁等步骤,从而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延长使用寿命。

设备记录:建立设备使用和维护的记录系统,记录设备的校准、验证、保养和维修情况。这些记录可以用于设备的追溯和质量控制。

3. 检测方法的优化和改进

检测方法的优化和改进是降低样品污染和腐败变质风险的重要手段。应根据样品的特点及试验要求,选用适宜的试验方法。并进行优化和改进。

无菌操作技术:对于易受微生物污染的样品,可以采用无菌操作技术进行检测。无菌操作技术包括使用无菌工具、无菌容器、无菌培养基等,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这样可以明显减少微生物污染的几率。

抗氧化处理:对于易受氧化影响的样品,可以使用抗氧化剂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检测。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样品的氧化反应,对样品保持原状,从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样品预处理:试验前对样品作适当预处理。如研磨、均质化、稀释等,可以消除样品中的不均匀性和杂质,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方法验证:对新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验证可以通过与其他方法的比对、重复实验、标准物质测试等方式进行。

技术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检测检测方法并加以应用。如高通量测序、生物传感器、纳米技术等,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样品污染及腐败风险。

五、质量控制与检测结果的验证

1. 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

在食品检测环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包括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和操作规程、对检测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等。同时,对检测人员进行定期定期考核,使检测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 检测结果的验证与比对

为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应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和比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如平行样检测、加标回收实验等。同时,可以将检测结果与标准值或历史数据进行比对,以此考核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

3. 不合格样品的处理与复检

对于检测不合格的样品,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复检。对不合格的原因要进行分析,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改正。同时,应对不合格样品进行复检,以确认其是否真正不合格。对于确属不合格的样品,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六、结论与展望

食品检测中防止样品在检验过程中的污染和腐败变质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通过优化检测流程、提升检测技术和加强质量控制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样品污染和腐败变质的风险。未来,科技在不断进步,检测技术在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将能够开发出更加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食品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为全球食品安全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焦兴弘. 食品检验检测中样品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食品安全导刊,2024(25):1-3.

2 安学慧. 食品检验检测中样品管理和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 食品安全导刊,2024(12):11-14.

3 郭晓雷,严杏,邱险辉,等. 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样品管理要求及常见问题分析[J]. 实验室检测,2023,1(1):1-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