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理论性基础知识的支撑,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对于机械设计能力的提高提供实践的知识储备,该学科是一门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在内容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点,涉及各学科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原理公式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也极容易导致学生对于该学科缺少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动力。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以及社会和企业对于机械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增多,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对于教学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并不断地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训练,达到不断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所以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设计创新的能力,是教师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的重要内容。
1课程思政的背景与意义
技工学校学生的三观尚未塑造成型,在如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使其信仰缺失、人情淡漠、缺乏团队精神、带有功利意识等。因此,技工学校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铸就坚定的理想信念,锻炼高尚的品德,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全国技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正是基于党中央对技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下,推动合力育人的创新模式,以此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增减和课程体系的变化,而且更要明确课程建设目标、聚焦“课程思政”元素,遴选“课程思政”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融入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2.1历史与现实对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讲解机械技术的发展史和工业技术革命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机械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作用,体会到科学技术进步对美好生活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对课程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具体实践时如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技术,联系课程知识结构中典型机构的运动和设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联系课程知识结构中电动机的选型设计;以自动控制为主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引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自动化对社会生产生活的积极推动作用;针对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结合课程向学生讲授计算机仿真、清洁能源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让学生熟悉现代机械产品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流程。
2.2信息技术助力线上教学
课前和课后阶段是课中阶段的重要延伸和拓展,主要是靠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的,分为录播方式和直播方式两种。课前导学以及知识点预习以录播方式为主,借助爱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等,引入微课、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手段,把预习微视频和导学案例资源推送给学生,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预习,开展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课后习题讲解和重点难点讲解主要采取直播的方式,把钉钉平台和学习通平台相互融合,将其各自优点集成在一起。使用钉钉平台屏幕分享的模式,将PPT推送到学生那里,并且确保声音和图像的一致性。在直播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通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加入各种互动教学环节,比如签到、选人、投票、作业、讨论上墙、多屏互动等功能,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程活动中来,回答问题正确后会有相应加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环境丰富多样,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另外,学习通平台对学生的活动都有相应的记录,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考核;钉钉平台直播后的课程具有回放功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来进行多次反复学习。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实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
2.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
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机械设计课程的教材中对于设计理论有了充分的解释与说明,但却对主观能动性的经验性知识体系有所忽略,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遇到很多的实际问题的影响,比如每个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所体现的知识参数,进行机械设计,所设计出来的内容往往都一样,不需要学生去花费很多的心思去分析去计算,只需要按照书本中的步骤操作即可,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设计的平台,通过使学生自己进行机械设计,自己进行图纸的绘画,一步步地完成最终作品,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4对学生进行分小组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分小组的时候只会按座位进行分组,这样会导致大家的设计能动性降低,并且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而现在创新之后,我们可以将新旧题目分开来看,将新题目和传统题目分成两类以供选择。例如,设计题目的选择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在学生们选题之前老师可以把关于设计题目的背景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分析,让学生们对所设计的题目有一个系统了解,最后对自身的设计进行一个预判。分组设计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方式上进行分组,组员之间还可以相互调动,遵循每个学生的意愿情况下开展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相关帮助,相互补充,最终能够保证课程设计的圆满成功。
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在保证专业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强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使得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创新精神,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思政元素的挖掘还仅限于机械技术发展史,进一步深度挖掘的空间较大,课程教师也需不断加强自我修养的提升,探索更好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改革举措,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组织能力,将教书育人的内涵真正落实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朱丽颖,张梦迪.“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0):121-125.
[3]陈宇燕,吴慧芳.课程思政在高职“单片机应用技术”中的实践探索[J].轻工科技,2020(11):179-180.
[4]关锋.高职类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开发研究[J].南方农机,2019(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