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快速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现实是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同时,随着创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研互动就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研究的意义
1.1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极大热情
高职学生往往缺乏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而传统课堂教学又缺乏趣味性和成就感。学研互动则会引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3D扫描、机械设计、3D打印和数控机床操作等环节,将CAD图纸转化为实物并应用于企业生产。这样定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技术兴趣。
1.2为高职院校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试行和探索阶段,缺乏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本课题将在学研互动的实践与探索基础上,总结、归纳和完善理论的成功经验,以促进高职机械类专业更多的引入学研互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2 现状分析
2.1学生知识面普遍狭窄
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枯燥难学,学生学习兴趣普遍较低,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很多学生甚至自暴自弃,没有任何学习兴趣,特别是专业理论类知识。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职机械类专业更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缺少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很多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狭窄。
2.2学生创造能力普遍不足
在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等,缺乏创造力的培养,片地面认为那是本科院校和研究生的任务[1]。导致培养的学生只能机械地完成任务,而自主解决问题、自我创新的能力非常有限,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2.3项目实施能力普遍缺乏
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前三个学期,而且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对独立,内容缺乏继承性。虽然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但载体大多都停留在“绘图+公式+文字描述”的层面,项目的实施与实际项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缺乏总体设计、成本估算、综合实践、市场等环节,导致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认识不足。
2.4创新能力培养形式单一
目前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由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构成,两者相辅相成。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也就是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让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高职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实践项目。但这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能够参与的学生非常少。
3 研究的内容
3.1学研互动内涵及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通过文献的检索了解学研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从而深入解读国内外学研互动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如此即可分析学研互动得以成功实践的原因,从中找出其共同点和个性化作为参考;并且明确国内学研相关的理念、政策导向、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问题,总结出学研互动的内涵。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多种形式,对全省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调研,从而重新审视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机械类教学改革中引入学研互动的可能性。
3.2学研互动教学的改革实践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同成立专家委员会。同时双方则根据 “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出人才培养标准,并结合企业岗位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制定出学校人才培养标准,从而打破原来的专业学科体系,制定出双方都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应主动变革,积极应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挑战,多开设工业现代理论与技术类课程,同时打破专业限制,把高质量的专业和高素质的教师结合起来,开发出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课程。
(3)制定学研互动教学评价方法。在学研互动中引入成果评价与活动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制定出学研成果评价表和学研活动过程评价表[2]。学研活动过程评价还可分团队与个人两个方面进行。学研团队评价主要关注组员分工是否合理、组织方案讨论有多少次数、提出方案的质量和最终完成产品的质量是否高质等。学研个人评价则重点关注参与学研互动的次数、自主性学习的时间、设计方案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以及机床实操技能等方面。对于学研成果总体评价较高的作品则可积极推荐其参加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比赛。倘若在竞赛中获奖,则可根据获奖等级对其团队和个人予以加分。
3.3学研互动平台建设途径探索
(1)打造企业项目学研互动综合实践平台。主动面向学校周边企业开展产品研发、零件数控加工、技术创新改进、自动化设备研发等服务活动,搭建企业项目学研互动综合实践平台。通过企业项目学研互动综合实践平台,把校内外相关学者、专家等汇聚到此,积极协助企业开展相关技术服务,同时也让在校学生参与其中,开展企业项目生产研发一线的学研互动。
(2)构建学研互动运行机制。学研互动活动采用项目制运行模式。学研项目由承担企业项目的负责人发起,并面向全院学生招募团队成员。成员间集中讨论、协同合作、共同实施、共担风险。项目完成后,学生需根据所学、所做、所感形成一份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学院将组织相关老师和行业专家对学生学研互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
(3)搭建学研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学研互动中的“使能”作用。依托各大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精品资源共享在线课程,建立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线上学习平台。同时依托微信、QQ、腾讯会议、钉钉等社交软件建起线上交流平台。然后在线记录学生线上学习时间、练习测试成绩、线上考试、在线讨论等数据,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管理。
4 结语
学研项目是学研互动的载体,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学研互动活动、有效参与企业学研项目是个关键点。同时,企业项目学研互动综合实践平台是学研互动的实践基地,需要在场地、资金、人员等多方面进行协调,因此如何让企业项目学研互动综合实践平台有效运行是个难点。
参考文献:
[1] 杨 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职专业教学改革[J]. 山东工业技术,2017(9).
[2] 乐清华.高学研互动推进大化工实验教学的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9(1).
作者简介:俞彬(1988—),男,浙江永康人,工程硕士,实验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