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具有广泛的需求,应用型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关键一环。与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学术性、创造新知性人才不同,中职教育注重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承担着满足社会对一线生产人才需求的重要责任。
一、职业精神概述
所谓职业精神一般是指个人应该具备的与职业紧密关联、具有本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以及从事这种职业应该具备的精神、能力和自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精神是指他们在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后,对本职业不仅具备较为优秀的专业技能,还表现出勤恳务实、积极向上、待人友善等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品格。从本质上来说,它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灌输性”的特点,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培养。从内容上来说,它应该由这些要素构成: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这是个体适应职业岗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有许多中职学校对于语文课程还不够重视。实际上,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也影响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对其未来成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教师的综合素养、学科素养还有待提升,部分教师难以通过教材中的知识开展拓展性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普遍以教材为主,学生的视野拓展容易受到限制。此外,还有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滞后,课堂教学中更倾向于为学生讲解考试相关的内容,不重视教学评价,更重视以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程氛围十分压抑,采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不具备较强吸引力,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可能遭受打击,长期下来可能会抵触学习语文知识,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层面上,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差异较大,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在语文教学中缺少较强自制能力,学生语文基础整体较弱,不利于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基于职业精神教育的中职语文教学策略
(一)整合中职语文教材,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经典语文侧重学习名家名篇,倾向人文基础性,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专业语文具有较强的功用性质,即“以就业为导向”,挖掘语文为各专业学科的直接或间接服务性。生活语文强调将语文知识用于发现并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中职语文教材一般会在每个单元后面设计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语文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中职语文教材设计明确,就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兼顾人文性、功用性和生活性。例如《我国的建筑特征》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其建造原理,体会建筑设计的美学价值,感受到建筑本身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参观特定建筑,指导学生现场感受建筑设计在社会中的价值。
(二)要强化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要发掘和探究,审美的感受、想象和鉴赏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美学素养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良性的交互关系,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从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不断提升。这与语文学科的“美学欣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艺术的欣赏、对美的感受、对事物的态度、价值观的表达和塑造,从而实现对美的认识和创造。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让他们在读完一篇作品后,用言语来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提高中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准确表达的职业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不同的职场角色,如项目主管、技术负责人和高级技工,针对某一技术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要求学生准确表达工作的内容,汇报工作情况,同时又能与对方形成同频交流,提高沟通的成效。另一方面,需要将电话交流练习活动划入会听、复述、转述”的练习模块中,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听懂话语、抓住主题,并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回应,在不断提高对话效率的基础上增强沟通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还可以练习语言转述,学会抓关键点,能概括要点,还能全面地反映相关情况,赢得“企业”的好印象,在未来的求职和工作中获得企业管理者的认同,将更有助于实现职业发展。
(四)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沉浸式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人物传记等主题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单一的课本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从中了解当国家、社会有需求时,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的奋不顾身、坚定前进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根植内心。如在教学《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课中,笔者以社会责任意识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人物传记阅读活动,精心挑选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此生属于祖国——功勋科学家黄旭华的故事》《邓稼先:中国著名科学家传记(青少年励志读本)》等书籍中的经典篇章,把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文章放在同一个主题中,并制作了一张阅读闯关地图,让学生通过闯关活动将几本书中的内容串联起来,激发阅读兴趣,深入感悟文本内容,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知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样的语文主题阅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五)课堂即时训练,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开展即时训练,既巩固教学内容,又培育学生认真、专注、严谨、细致等品质。如在讲授《劝学》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设置诵读、找寻、品味、领悟“工匠精神”的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默读、诵读等方式,领悟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认真学习、专心致志的治学精神。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的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要立足于中职教育的现实需求,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打好基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曹琳,杜鹏,张倩.职业精神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作家天地,2020(22):31-32.
[2]袁正龙.职业精神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课外语文,2020(31):42-43.
[3]吴波.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21):55-56.
[4]胡彩玲.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职业精神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14):70.
[5]吴伟强.论职业精神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长江丛刊,2020(0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