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重视人民政协的事业,作出许多影响深远、高瞻远瞩的决策。科学地认识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史渊源以及特色价值,还是明确人民政协新任务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将人民政协制度的优势逐渐地转化为我国治理效能的条件。
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史渊源
(一)协商民主初步形成
1954年12月,毛泽东同志曾特意强调过人民政协的性质问题,对它统一战线组织的本质进行了阐述。还对人民政协在社会中的不同价值作用做比较,最终认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权力机关,但人民政协也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应该继续在政协的平台中进行政治协商。各个民主党派也纷纷加入进来,共同探讨新中国面临事项,从这些方面来讲政协存在有他客观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重要领导人的思想方面的指导,才能让人民政协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延续,在今后的日子中,吸收听取各方面客观的为国谋复兴的建议,尽心尽力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协商民主曲折前进
在“文化大革命”中协商民主遭到一次严重的破坏,政协工作陷于瘫痪之中。在此阶段,由于阶级斗争逐渐地扩大化,政协工作并没有受到一定的重视,政协协商也不能够存在如今应有的地位。在此期间,我国协商民主的状态就处在停滞不前的情况。在江青、林彪等人的不断努力过程中,统一战线受严重的打击,总理周恩来在此时期,仍然指导着人民政协的工作,并且保护许多政协委员,为之后的协商工作做出贡献。此状态持续到文革结束,随着开展拨乱反正的运动,政治协商的会议才慢慢地恢复,我国协商民主的实践工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渐地恢复起来,并再次获得新生。
(三)协商民主的恢复与发展
在1978年的年底到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是人民政协的恢复发展时期。通过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中国共产党、社会各界都加深对协商民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地促进其发展。1982 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 82 年宪法,宪法中明确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对它在未来将要更加凸显的积极作用有一个乐观的期待。步入二十一世纪初,中共中央更是颁发关于政协方面的文件。在新的世纪,这些文件的陆续颁布,为人民政协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新一轮保障和支持。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肯定人民政协在建设强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这一系列部署为政商民主发展的方向指明道路。
二、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特色价值
(一)监督公共权力的运行
习总书记强调在党和国家现有的各种监督方式中,最根本的就是党内监督。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是在政协作为专门的协商机构的基础上发挥的协商管理意义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民主监督,它不仅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独特之处,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也发挥着巨大优势。因此,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家治理必须要以人民政协协商式监督的制度特色为基础,不断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实现其效能。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在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全面从严治党在制度上提供了严格的制度保障。这首先是因为作为协商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协民主监督,这种监督性质是非权力性的,是党和国家严厉实施反腐倡廉的重要措施之一。相较于党内民主监督而言,民主党派监督的优势更是一览无余。它受主观方式的影响较小,因此就更能容易地暴露问题的存在,并由此进行鞭策行为,使得党和政府不断反思做法并改正。
(二)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取决于传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包含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人民政协在协商建国的过程中,就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文化,这些政治方面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使得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能够吸收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同意见,调和各种各样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协商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所坚持的一个基本的原则。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是对关于我国一些大政方针以及有关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协商讨论,通过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呼声,表达群众诉求,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建言献策。
综上所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在政协平台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团体的代表人士就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讨论结束后达成一个最终的协商结果。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实践产物,彰显了民主政治的特色。通过对政协协商民主进行剖析,有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学习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高体健.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 谱写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党合作重要论述综述(一)[J].前进论坛,2021(11):41-43+46.
[2]汪守军.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内在逻辑[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4):15-22.
[3]李小艳,丁文胜.西方协商系统理论及对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启示[J/OL].系统科报,2021(03):82-87[2021-12-06].http://epub.gou5juan.com/kcms/detail/14.1333.N.20211015.1124.028.html.
[4]仰叶齐.加快构建和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体系[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3):10-13.
[5]谢晓军. 更好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四个着力点[N]. 湘声报,2021-09-17(009).